第B01版:二泉月·市井

“有文化真好”

  | 赣人 文 |

  记得还是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天,当我意犹未尽地和小伙伴们告别,哼着小调,顶着皎洁的月光,迈着欢快的脚步回到家时,突然发现气氛有点不对。

  母亲没有像往常那样为我接过书包,甚至连头也没有抬一下,继续往灶膛里添着柴火。父亲黑着脸,端坐在一张椅子上,一动不动地用眼睛瞪着我,好像要把我生吞活剥了似的。

  看到这架势,我心里一激灵,刚才进门时的高兴劲荡然无存。赶紧拎着书包,低着头,往自己的房间走去。

  “站住!”身后传来父亲严厉的声音。

  还没等我站稳,父亲已经来到了我的面前,不由分说,抬手就给了我一记耳光。

  “还学会了逃学!”父亲怒气冲冲地吼道:“把书包给我拿过来!”

  糟了!下午逃课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事父母肯定知道了,怪不得父亲发那么大的脾气呢。

  但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火气竟然这么大。他拿过书包直接往灶膛里扔了进去。

  好在母亲眼疾手快,把书包从灶膛里拖了出来,并对父亲说道:“你这是干嘛呀?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让不让小孩读书了?”

  “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会逃课?明天就给我下地干活去!”父亲余怒未消地对我说。

  我捂着发烫的脸,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不就是逃一次课么?多大点事,至于生那么大的气吗?不仅动手打人,还要把我的书包烧掉。我有点恨我的父亲了。

  要知道,在当时,学习可没有像现在这般紧张,这般重视。没有中考,没有高考,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学生们的压力也不是很大。逃课,对当时农村的孩子来说,虽不说是家常便饭,但也是常有的事情。老师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我一直没有逃过课。父亲对我的学习一直盯得很紧,不仅如此,他还时不时地跑到学校,向老师询问我在学校的表现,并拜托老师们对我严加管教。所以,我在学校的一举一动,老师都会告诉我的父亲。

  这也难怪。用我父亲的话说,我们家几代人都是“睁眼瞎”,斗大的字不识半口袋,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现在,总算有我这么一个“文化人”,他能不重视吗?

  其实我心里清楚,父亲之所以叫我好好读书,是希望我能顺顺利利上完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个大队会计、赤脚医生或者乡村教师什么的。如果是这样,在村里也算是一个体面的“文化人”了。要是能有机会当个兵,在部队再提拔成一个干部,那在列祖列宗那里也算有个交代了。你说,父亲能不重视我的学习吗?能容忍我逃课吗?

  所以,当我晚上温习功课的时候,只要有时间,父亲就会泡上一壶茶,坐在我的旁边,很有耐心地陪着我坐上一两个小时。当他看着我一笔一划地在本子上认真书写的时候,他会拍拍我的肩膀,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尽管他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所以,当父亲看到我就着煤油灯,通宵达旦地阅读大部头小说的时候,他会叮嘱母亲,为我端上一碗水煮荷包蛋。他心疼儿子。尽管他不知道儿子看的是什么。

  所以,当父亲听到儿子因贪玩而逃课的时候,他怎么能不对儿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呢?

  这些年,我一直记着父亲的这一巴掌,一直记着父亲把书包扔进灶膛的那个瞬间。但我已经不恨我的父亲。若干年以后,我在城里安家立业且自己也成为父亲时,我更加明白了父亲当初的良苦用心。他当时绝不会想到,他的儿子还能有上大学的机会。他当时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他的孩子不要像他那样成为大字不识一个的“睁眼瞎”,长大后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的“文化人”而已。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了,我把他接到了城里。我时常会调侃父亲:你没文化现在不也生活得好好的吗?这个时候,父亲就会故意拉着脸:“臭小子,叫你试试?手机里你们几个小孩子的名字都认不全,还过得好好的?”

  那天,父亲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沓练习本,兴冲冲地对我说:“看看,我写的。”

  我接过练习册,整整五本,上面工工整整地抄满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这些字你认识吗?”我问父亲。父亲像小孩子似的害羞:“一个也不认识。”

  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补充道:“有文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