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广告

摘尽枇杷一树金

  | 芮海林 文 |

  皖南歙县“三潭枇杷”,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之誉,歙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是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之一。近日,我们几个摄影迷背上沉甸甸的相机,慕名驱车来到黄山市歙县南郊20多公里、风光旖旎的枇杷主产区深渡镇采风。

  歙县深渡镇,环山临水,宛若一幅淡淡的泼墨山水画。难怪清代诗人凌廷堪在《深渡》诗中云:“客子溪头晚放船,缓缓双桨下长川。一湾流水清见底,两岸乱峰高刺天。”举目远眺,山上万木森森,竹林青青;山下波光粼粼,轻舟泛水。

  深渡金黄色的枇杷,经阳光照射,美不胜收,风韵醉人。我耳边忽然响起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夏日》中的诗句:“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便连忙按下快门,一幅《摘尽枇杷一树金 》的画面摄入机中。

  “夏月枇杷黄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批”。高挂枝头的枇杷,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顽皮的孩童会迫不及待地爬上树,摘下一串串,囫囵吞枣地吃上一顿;即使不会爬树的,也会自己搬个凳子,在竹竿上绑把镰刀,然后朝着枝头随便一拽,也能轻而易举地采到。

  在深渡沿江村落一位大学同学小潘家,他介绍,“三潭枇杷”指新安江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一带,地理、气候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家门前坡上的枇杷树,金灿灿、黄澄澄的硕果摇枝。说是他10岁那年和爸爸一起栽的。枇杷树成活率很高,很快便长大了。枇杷树和广玉兰非常相似,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撑开的雨伞。枇杷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故被人称之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同学小潘是安徽科普家协会会员,他对枇杷很有研究。在他家院中,我们边品赏“光荣钟” 枇杷,边听他讲“枇杷的故事”。枇杷是我国南方一种著名水果,原产我国四川、湖北等省,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江苏的吴县、浙江的黄岩、福建的莆田和安徽的歙县较为集中。我国的枇杷种类有百余种,按果肉颜色分为白沙和红沙两类。白沙味甜似蜜,香味浓郁优于红沙。按果型分,有圆果种和长果种两大类。常见的白沙品种有“照钟”“青钟”“白梨”“早黄白沙”和“软条白沙”,其中后两种为白沙枇杷之上乘。在红沙枇杷中,较有名的有洞庭山的鸡蛋红枇杷、浙江塘栖的大钟枇杷、湖南的牛奶枇杷和安徽歙县的光荣钟枇杷等。枇杷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营养丰富。据《本草纲目》载:“枇杷,甘、酸、平、无毒,主治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枇杷的根、花、皮和叶都可入药,各有其功。枇杷叶是常用中药,经蜜炙后,有清肺和胃、清热解暑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市场上的中成药中以枇杷叶为主的有枇杷膏、枇杷露和枇杷冲剂等。

  据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记载,我国栽培枇杷至少两千年历史。枇杷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乔木。因叶长而大,犹如琵琶,古人还称枇杷为“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