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源于汉代宫室藏书的御史台,在古代,人们习惯于将官方藏书之处称之为“兰台”,现在,“兰台”一词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代名词。刚刚过去的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在法院的档案室里有这样一群人,守护着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凭证。
人物:22年的“兰台老兵”
“查一份1997年马山法院档案。”昨天上午,刚一上班就有市民前来查询档案,而马山法院档案因为尚未录入系统,只能手工查询纸质档案。滨湖区人民法院档案员王莉华介绍说,这样的情况他们经常遇到,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前来查询市民也是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要接待四五千人。
王莉华是2000年时由原扬名法庭调任滨湖区法院档案室工作的,至今已经22个年头了,她笑称自己可能是全市法院系统工作时间最长的档案员了。王莉华说,档案员的工作看似是简单的重复,但是来不得一点马虎,特别是早些年还没有电子档案的时候:“如果放错一本案卷,以后查起来就是大海捞针。”
在经历了初期的手忙脚乱后,她逐渐掌握熟悉了档案管理的方法。2012年,全省档案数字化启动,她带领档案人员对库藏档案进行全部数字化加工,学习数字档案管理运用方法,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将几库房的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她也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档案专家”。
在王莉华心中,档案是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凭证,守护案卷档案就是守护公平正义。2016年6月,一位河北的父亲李某焦急地来到档案室,他的儿子在当兵政审中被发现,父亲李某竟然在无锡有刑事处罚记录,而李某本人却从未到过无锡,于是他心急火燎地来到滨湖法院查询档案。王莉华一面细心安抚,一面迅速根据案号调取裁判文书,核对身份信息后发现其并非案件被告人,只是同名同姓同籍贯,于是指引李某前往公安分局复核,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故事:档案里有人生百态
据悉,滨湖法院档案室包含从1977年至今的案件材料,总计超过25万份,如今每个月还会新入库一两千份,作为这些档案的“管家”,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可以说见多了社会百态。
滨湖法院档案室工作人员章庆幸说,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让他印象深刻,从2013年至今,她几乎每年都会来档案室查档案。去年3月份,她再次来到档案室,嘴里说着儿子与女儿不养她,现在没有去处,再不解决只能去死之类满是负面情绪的话语。打开系统,可以看到她名下共涉及到13个案件,均与家庭赡养纠纷有关。
章庆幸介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自从她老伴去世后,子女便没有尽赡养义务,她全靠社区和邻居的帮助生活,此前她与子女闹过官司,当时法院判决子女需承担赡养义务,但子女并未履行。她这次来到档案室是希望查询当时开庭笔录中的一段话,证明儿子和女儿同意支付其独自租房的费用。随后,王莉华和章庆幸联系上了当年的援助律师,通过逐个案件查询,找到了相关笔录和资料,分别装订好,盖好章,让她装在袋子里带走。原本事情到这也就结束了,不放心的王莉华又不厌其烦地劝解,提醒以后有困难找组织、社区,调整情绪好好生活。
变革:数字化为档案工作赋能
在档案实现数字化之后,只要输入案件的关键词就能调出案卷,使得查档速度有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相比之前也更高了。章庆幸举例说,如公安部门开展某项行动时,会来法院调取近几年的全部此类案件,这些案件数量常常要上百个,在没有电子档案的时候,这些案卷就需要档案员一张张复印,工作量极大。而在2014年档案数字化完成之后,查档就方便了许多,只需要将这些档案的电子版调出来,刻录在光盘中,不必再准备几个人才能搬走的纸质材料。(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