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泰州烫干丝

  | 汤年华 文 |

  泰州的烫干丝,很多特点和外地的不一样。或圆或椭圆的白色碟子,洁白的干丝,金黄的姜丝,一小撮虾米,浇上黄豆酱油和小磨麻油,黄白相间,齿颊留香。在里下河地区,是独一无二的。梅兰芳、赵朴初对泰州烫干丝都盛赞有加。

  我的家乡是水乡,多黄豆。泰州烫干丝以豆腐干为原料,而不是百页,制作豆腐干选用的是里下河地区的黄豆。这种泰州特有的豆腐干,很厚。

  这道佳肴,食材虽然简单,制作却较复杂。将豆腐干切开,要先用“月牙刀”横着削成厚薄均匀的20多层,薄得能透过豆干片看清报纸,这种横削的功夫泰州人称之为“飘”,“飘”出的干丝长短一律、粗细均匀,再斜铺切成丝,真是薄如纸、细如丝。

  干丝切成之后就是烫了,“烫”是颇有讲究的。干丝先在锅中煮沸,旁边放一口缸,缸中贮热碱水,水与碱的比例要看季节而定。这个过程叫提碱。提碱不够,干丝外软内硬,口感不佳。提碱过度,干丝变烂。泰州干丝好吃就是因为有提碱的过程,这是其他地方学不来的,是泰州的祖传秘方。烫干丝一般要在开水中连过三遍。

  泰州烫干丝又叫泰州五味干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早期泰州五味干丝的配料主要有五种,肴肉、香菜、榨菜、香菇和姜丝;二是说明干丝口味独特。姜丝是泰州烫干丝色、香、味、型全部要旨的点睛之笔。先说色和型:乳白色干丝上点缀了绿色香菜、红色肴肉丝之后,一撮嫩黄的姜丝置顶,是否如花之蕊?再说香和味:姜选初秋芽姜,切丝之后微辣微甜,与温润滑爽的干丝拌和后,咀嚼口中的感觉是不是妙不可言?

  据说,烫干丝最初是清末泰州城东门附近一家叫“者者居”的素食馆子里推出来的。说这家馆子里有位姓彭的厨师,早先曾是一户大盐商家的包厨。后来,大盐商举家西迁扬州,彭大厨师不愿随往,就到“者者居”落脚帮厨,并随即推出他的拿手杰作烫干丝,在茶馆早市上卖。岂知,这道早茶入市后,马上就红火得满城争说,人人求购。

  袁枚《随园食单·小菜单》有“干丝”的记载:“将豆腐干切丝极细,以虾籽、虾油(酱油)拌之。”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干丝”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