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用微爱传播大义

公益路上,这位台湾青年不断成长

  防疫期间,潘柏铨(图右)积极投身公益。

  1991年出生的潘柏铨,到无锡约有7年。大概是从小看惯了生离死别,他对人生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悟。他专注于各类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已累计超过1000小时,同时也带动100多位台湾青年参与到公益的道路上。

  去年,他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今年他又获得第17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作为新时代的台湾青年,他希望肩负起青年的责任,在两岸传递公益文化。

  自小参与公益活动

  潘柏铨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一副眼镜映衬着他白净的脸庞,又给人一种文质彬彬之感。来到大陆工作之余,不遗余力投入公益并且热爱学习的他,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攻读经济学博士。

  要说他的经历,真的有点特别。家族中亲戚有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也有管理基金帮助困难群体的人,他从小就见过家人们为贫困长者送别的场面。他最喜欢的姨妈,经常带着他去做公益。读大学时,他也会参与各类学校的公益活动。他很喜欢交朋友,台湾校园里有大陆的交换生,不知道如何办电话卡,生病不知该去哪家医院,他都会热心指点。

  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带着一颗公益之心看世界。来到大陆后,他参与为贫困儿童捐赠物资、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关爱独居老人等爱心公益活动。刚来大陆没多久,他参与了一个关爱江西留守儿童的文化扶贫活动,与一位贫困学生小淇结对。他在那里研究古村落传统工艺并开展贫困儿童助学行动,希望帮助当地人了解自身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活动结束时,小淇用1个月的10元零用钱给他买了个小挂件做礼物。这份饱含爱心的小礼物让他感受到传递爱心的价值所在,更加坚定要走好公益道路的决心。

  温暖别人也成就自我

  来到无锡后,他觉得这里与自己非常合拍,节奏没有上海那么快,内心更加平静。无锡的公益氛围也很不错,他喜欢在这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这里,他将家族所从事的行业与公益结合。前段时间,有个美籍华侨在无锡逝世,家人无法赶来,他作为殡仪顾问,帮助老人了却身后事。有一些在无锡周边的台胞遭遇意外逝世,有人经济上很困难,他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体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有位老奶奶会五国语言,孩子们很优秀,但都不在身边。潘柏铨路过老奶奶家时,经常会去看看她,让老人心生温暖,而潘柏铨也乐此不疲。这样的探视对象,不只一个。

  潘柏铨说,2020年是他内心深处那颗公益种子茁壮成长的一年。他在无锡组建台青疫情防控志愿队,赴社区一线参与防疫工作并进行防疫物资的筹捐。同时还带动全国各地热心且富有爱心的台湾青年代表拍摄“为武汉加油”短视频并宣传。疫情让他意识到人类的渺小、珍惜当下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更多实际的公益工作。

  在公益道路上,他了解到团队的重要性。他发动台青参与河南水灾筹捐工作、定向为福利院捐助物资、结对贫困儿童帮扶项目……尽自己所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21年,他筹组台湾青年公益联盟,发起两岸“益+青”公益行动,开展了点亮希望小屋、浓浓敬老情等活动,围绕助老、助苗、助残、助学等领域开展常态化爱心公益活动。这两年,他参与了“青云邀约 畅享未来”——苏台青年志愿服务中的青年担当“云”分享、“海峡青年圆桌会”等活动,汇聚两岸青年,共同加入公益志愿行动。

  潘柏铨现在是台湾无我公益慈善协会理事长,这个“无我”的意思就是在做公益时,去除自我,帮助别人,传递爱心。潘柏铨说,自己并不求回报,但每当别人报以“谢谢”时,浑身的血液会感觉沸腾。他表示,作为一名在大陆的台湾青年,深感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在疫情的考验下,更能体会到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的重要性。他希望肩负起青年的责任,做好两岸桥梁的红砖,在大陆这片热土上发挥专长,做出更大贡献。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