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惩治毒品犯罪的情况。
数据
呈现“四个减少”的积极变化
“近年来,全市呈现出贩毒人数减少、吸毒人员减少、规模化制毒活动减少、滥用毒品引发的重大恶性犯罪有所减少等四个减少的积极变化。”中院刑一庭庭长韩锋介绍,2019年至2021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毒品犯罪一审案件755件,审结737件。从案件数量来看,2019年至2021年毒品犯罪收案数量和增幅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案件案由来看,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毒品犯罪的核心犯罪,2019年至2021年间该类犯罪占全部毒品犯罪案件总量的59.16%;容留他人吸毒罪排名第二,占近年来全部毒品犯罪案件总量的25.78%;排名第三的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占近年来全部毒品犯罪案件总量的5.83%。同时,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走私制毒物品等新类型毒品犯罪逐渐出现。
动向
“小白瓶”等新型毒品迷惑性大
韩锋介绍,目前涉案毒品仍然以主流毒品种类为主,多为甲基苯丙胺、海洛因、大麻。但近年来新型毒品发展迅速,如以曲马多为代表的麻醉、精神药品,含有γ-羟丁酸成分的“小白瓶”,含有合成大麻素成分的“上头电子烟”,作为大麻衍生物的“小树枝”等。这些新型毒品隐蔽性强、迷惑性大,危害不亚于传统毒品。
除了新型毒品出现增多,毒品犯罪变化更多的则是其犯罪手段。韩锋介绍,有的毒品交易由传统的当面交易转向网络交易,甚至有不法分子转战国外社交网站,通过虚假宣传诱骗国内年轻人购买。不法分子借鉴电商平台交易模式,借助支付平台转账汇款,利用正规物流运输毒品,足不出户完成毒品交易。如在一起贩卖毒品案中,犯罪分子因其售卖的毒品“小树枝”外形与线香极为相似,便以运送“线香”为名,通过物流平台将毒品送给买家,并通过微信收款。
此外,毒品包装形态不断变化,隐蔽性、迷惑性更强,如有的不法分子将毒品进一步加工,伪装为食品饮料,出现“毒饼干”“毒奶茶”等。同时,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熟悉农村情况、结交本地社会闲散人员后,充当外地毒贩和本地吸毒人员之间的桥梁,演变为毒品贩卖人员。如宜兴法院2020年审理的2件案件7名被告人均系云南来锡务工人员,从云南毒贩处购买毒品后,加价贩卖给其务工所在地的吸毒人员。
韩锋特别提到,当前毒品滥用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吸毒问题突出,因此法律规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要从重处罚。(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