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乐龄

专卖生日报! 她把旧报纸卖出新花样

大妈收集1000多万份报纸 最贵的一份卖了两万多元

  旧报纸,记载着历史上的“今天”长什么样子。

  在山东济南,60岁的李国荣有个“报纸库”。2004年,李国荣开始收集旧报纸,卖“生日报”。18年来,她收集了1000多万份旧报纸。行情好的时候,一天最多能卖500份“生日报”。

  李国荣也成了新时代卖旧报纸的行家。

  从卖鲜花转行卖旧报

  在济南高新区一家写字楼里有个“报纸库”,里面满满当当全都是旧报纸,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旧报纸溢出浓浓的墨香味、枯草味和岁月的滋味。

  “报纸库”的老板叫李国荣,今年60岁。她跟旧报纸打交道,已经有18年时间。2004年,40多岁的李国荣从一家国企下岗,“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创业之路”。“女人四十再创业,我一时间无处下手。”李国荣便在网上搜赚钱的项目,寻思做个小生意。

  “那几年,网购逐渐普及。”李国荣瞅准商机,开网店,卖鲜花。但她发现鲜花不容易管理,网店生意也是不温不火。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搜资料,发现有人在卖“生日报”。啥叫“生日报”?李国荣很好奇,“原来就是你出生那天的原版老报纸。”泛黄的旧报纸价格还不便宜,一份十多块钱。

  2005年,有顾客在她的网店购买鲜花时,不断询问,“还有其他的礼物吗?”李国荣突然想起“生日报”的事情,就按照顾客的生日挑选了一份报纸,随手寄了过去。意外的是,李国荣收到顾客打来的电话,顾客满是感动。从那以后,李国荣就开始收集旧报纸,卖花的同时,卖“生日报”。

  李国荣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也逐渐了解到“生日报”的由来。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申奥陈述人何振梁,收到一份来自国际奥委会的礼物,也就是他出生当天的英国泰晤士报原版报纸。后来,很多商人从中发现商机。他们专门收集旧报纸作为“生日报”售卖,有的还开了多家分店。

  “鲜花容易枯萎,但报纸可以一直在这里存着。”李国荣发现,对于一个人来说,普普通通的一张报纸却记录着他出生时意义非凡的一天,所以总有人愿意为这张报纸买单。2008年,李国荣决定不再卖花,只卖“生日报”。

  行情好时一天卖出500份报纸

  在李国荣这里,她不怕旧报纸砸在手里。李国荣说:“时效不是价值,时间才是价值。旧报纸就像老酒一样,越是陈年越珍贵。”李国荣告诉记者,她收集的报纸中,印刷时间最早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报纸既有原版也有影印版。种类上,除了全国发行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种大报,还有记录民生、人文的地方报纸。行情好时,她一天能卖出500份旧报纸。买旧报纸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李国荣发现,她的顾客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人买“生日报”当礼物,另一类是搞研究的学者。

  李国荣的丈夫李庆振下岗后也来帮忙,“重大节日、特殊日子刊发的报纸,价格相对来说比较高。”这些年,李庆振也摸索出了规律。五六年前,一位70多岁的学者买下了店里所有关于党代会、政协会议报道的报纸,以及有南京解放、上海解放等报道的报纸。最后,这位学者还询问有没有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报纸。李国荣说,恰好她手里有一份,还是早前花两万多元从藏家手里买的,她一直当宝贝收着。得知学者要做研究,李国荣差不多以原价卖给了他。后来,这位学者出版书籍后,还给李国荣寄来一本。“上面就贴着旧报纸的照片,这些旧报纸就是历史资料。”李国荣骄傲得就像参与了书籍编纂工作。

  专门设计了信息检索系统

  收旧报纸,卖旧报纸,李国荣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最初,她通过网络找货源。有人回复信息,她就跟丈夫坐火车去当地收报纸。李庆振说:“为了收报纸,我们几乎全国各地都跑遍了。”

  “刚起步的时候很难,没有渠道,没有钱收,没有地方放。”每到一座新的城市,李国荣除了要谈合作,还会到当地的图书馆、资料室,看看当地畅销的报纸,也寻找新的货源。有了第一次的沟通后,李国荣就能固定下收旧报纸的渠道。再往后,她只需要向对方提供所需旧报纸的条目,对方邮寄过来即可。

  后来,李国荣通过朋友们从图书馆、资料室、学校收集旧报纸。隔段时间,她就成箱成箱地往家里搬旧报纸。很快,几十万份报纸堆到了李国荣的家里。十多年来,她家的卧室、客厅里常常堆满了泛黄的旧报纸。后来,家里装不下,李国荣就租了一间仓库。仓库装满了,她又租了现在的办公室,每月光存放报纸就要花掉好几万元。

  现在“报纸库”里整整四个房间都摆满了书架。离门口最近的房间有10个书架,每个书架8层。书架上分门别类写着报纸的名称,每层书架上的报纸都有纸壳裹着,并且用便签标注了报纸的时间。

  李国荣估算了一下,这些年已经收集了1000多万份旧报纸。不过,每一份报纸收集的数量有限,“卖完了,那就没有了”。目前的库房里储存了300多万份旧报纸。

  每次来了订单后,李国荣就从电脑的检索系统中查询顾客所需的报纸。然后她根据检索信息,到所在书架找到报纸在哪一层,再根据标签翻找具体是哪一份报纸。这套专业的信息检索系统,李国荣从干这一行开始就找人设计了。原来,李国荣年轻时学的是工业自动化专业,后来还学习过计算机专业。丈夫李庆振评价她,“她脑子活泛,很有创新想法。”李国荣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还招了五六名员工,组建了客服、打包、发货团队。她的销售渠道,也从电商拓展到了短视频平台。

  穿梭于时代中收藏历史

  李国荣的“生日报”店活了下来。这几年,夫妻俩在包装上也不断优化,设计生肖书签、贺卡、信封,推出了木质礼盒套餐。现在,大学毕业的儿子也加入了这门生意。

  顾客加上好友,一来二去,李国荣和他们熟络起来。她也时常捡拾很多感动,寄出很多感动。“最近,有一位爷爷联系到我,要给1989年出生的孙女送一份生日报。巧的是,还有一个孙女订了一份1951年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报纸,送给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李国荣找到这两份报纸,精心包装后,即将寄出去。

  互联网时代,难免给报纸行业带来挑战。李国荣见证了报业的辉煌时期,也看到了一些报纸的停刊。她的旧报纸生意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总有人需要旧报纸”。

  每天在旧报纸中穿梭,李国荣也在触摸沉甸甸的文字和沉甸甸的历史。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