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市急救中心,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38岁的郭先生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和恢复,目前跟正常人无异样。原来,今年4月,郭先生在家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市急救中心调度员第一时间电话指导患者家人开展心肺复苏,与随后赶到的急救小组通力协作,最终使患者实现心肺脑复苏。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冯朝霞表示,第一目击者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太重要了,如果不会也要保持冷静,按照调度员的电话指导开展急救,能为后面的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中年男子猝死心肺脑复苏不容易
前不久的一个凌晨,郭先生在家中突然出现紧急情况,生命危在旦夕。无锡市急救中心滨湖分站的急救医生陆逸和急救驾驶员吴荣伟、担架员薛振宇三人接到急救任务后,迅速到达现场。此前,郭先生的家人已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小组立即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建立高级气道、静脉输液。病人是恶性心律失常、室颤病人,陆逸立即现场电击除颤,效果很好,电击了之后就立马恢复了窦性心率,恢复了心跳和呼吸。陆医生介绍,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案例有不少,但是成功实现心肺脑复苏的情况却非常少。目前,郭先生恢复得很好,在医院回访时已经能下地走了,思维和行动能力没有任何障碍。
冯朝霞介绍,今年1-6月,市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成功共25例,其中2例实现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9.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跟市急救中心多年来注重团队理论、技能培训和考核密不可分。
指导第一目击者先行施救是常事
“我教您怎么急救,先把你的手机开为免提。让患者平躺,把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另外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的手背上,手指交叉重叠,手臂伸直,跟着我的节奏垂直向下按压,1、2、3、4……”记者了解到,在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前,郭先生的家人在120调度员的电话指导下,进行了长达10分40秒的心肺复苏。虽然仅仅是指导,家人也不是专业人士,但是这对维持病人心脏的血流灌注,赢得后续抢救,促进后期康复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市急救中心,调度员个个掌握了心肺复苏要领,为的就是指导第一目击者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先行施救,以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每天都有急救电话打来后,慌忙地要求急救医生赶紧去,有的甚至连病人的情况和地址都一时说不清。”调度员接线后,总是先让对方保持冷静,说清地址和病人的症状等相关信息。如果需要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又不会,调度员会在电话中,耐心地为第一目击者讲解心肺复苏技能,赢得与死神的赛跑。这种讲解争分夺秒又不厌其烦,最长的讲了20分钟左右。
抓住抢救黄金期需培训更多市民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为54.4万人,每分钟至少1人死于心脏骤停。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康复成功率低于1%,心肺康复技术的普及率低于1%。当发生心脏骤停时,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如果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地实施了心肺复苏术,那么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将上升至20%。因此,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救护至关重要。
尽管无锡的急救体系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对于一些突发情况,急救车也“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第一目击者要掌握一些急救技能,在紧急时刻尽可能挽救生命。冯朝霞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没能掌握的要耐心听取120调度员的电话指导。尽管近年来急救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有很多第一目击者遇上紧急情况,只会干着急;还有部分第一目击者虽然接受过培训,但平时不常操作,动作要领不对。急救技能的普及对市民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是作为一项关乎生命的实用技术,应该受到更多的单位、社区、市民的重视,以便在人命关天的时候能够对他人施以援手。 (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