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何人不起故园情

《茶洲记》创作谈

  | 朱璟秋 文 |

  中国茶,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茶洲记》这部小说里,茶洲主要指我的家乡——宜兴。当然,读者也可以理解为小说中描写的茶产区。不可否认,凡茶事兴盛的地方就是茶洲。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可写作的题材不胜枚举。我选取“阳羡茶”为主线,希望更多人了解到此邑茶洲的美好。

  我第一次喝阳羡茶在小学六年级的寒假。那时,初读《红楼梦》,对妙玉烹茶之法心向往之。收集梅花瓣上积雪到底颇为繁琐,在室外以器皿承接飘雪更容易付诸于行。当日以雪烹茶的滋味,如今几乎全然忘怀,只记得当时的仪式感以及所用之茶品乃“阳羡雪芽”。

  阳羡即宜兴古称。由于“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推崇,阳羡茶成为皇家贡品,自唐朝起便扬名四海,时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誉。贡茶千载,茶香悠远。到近现代,各大茶产区茶业日渐繁荣,阳羡茶囿于一隅,渐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实际上,宜兴乃江苏省最大的茶产区。绿茶类目中的雀舌早在民国年间就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再往前看,北宋大文豪苏轼因阳羡溪山绝好,多次上表天子,乞求携家眷归老于宜兴。及至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等人在阳羡茶洲留下了诸多传世名作,包含了词赋、书画等类目。时至今朝,我认为阳羡茶该当被更多人熟知,让世人珍而重之,这便是我写作《茶洲记》的初心。

  小说大致叙写了民国17年至民国21年(1928年—1932年)间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各方势力倾轧,天灾人祸不断,茶业凋敝,中国许多工业以及部分海关被日资控制,人民不得不生活在战争的夹缝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有识之士用满腔热忱,兴民族工商。他们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念,奋勇打开产业局面救国家经济。民国硝烟四起,也正是觉醒年代,先行者们希图用自己的智慧为普通民众带来启示,且身体力行维持一方安宁。

  我离小说所描绘的时代有些远。城乡风物、历史沧桑,摩登绮梦、市井百态几乎都从前人文字中得来。姑且这样想:我尽量以我自己写作时的判断,给读者带去我内心的真实感知。

  小说中大部分的人物是虚构的。人性多面而复杂,在困局中,如何找寻信仰、坚定信念、作出取舍尤为关键。在情节铺陈上,我希望可以最大程度地留下当时社会的真实投射——万千世象,并非虚妄,它们切实地存在过。人生路上,现实是一切的教父,并不存在过于理想化的世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想化即人们的希望。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朝着“理想”尽力迈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未来。

  小说内容我删改了很多次,书名也作了不下四五次的修改,姑且在本次出版时告一段落。现在读者能看到的,便是我过去小说的风貌。

  同时,也谢谢能读完我这部小说的每一个人。

  《茶洲记》,朱璟秋 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定价: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