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庆鸣 文 |
吃面,每个地方各有特色,如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武汉热干面、湖州虾爆鳝面、镇江锅盖面、苏州焖肉面、昆山奥灶面,不胜枚举,到常熟吃蕈油面,可谓另有特色。
所谓蕈油面,就是用雁来蕈作为面的浇头。蕈,是一种野生菌,雁来蕈,肉质鲜嫩,菌汤美味可口,是菌中上品,有“厨中之珍”“素中之王”之称。
常熟虞山山中的野生鲜蕈,非一般蘑菇可比,呈深褐色,也有的偏红。秋天采摘时,恰逢北雁南归,因此而得名。雁来蕈,含有大量于人体有益的物质,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4.8克、脂肪24.3克。一般雁来蕈生长在松树下,大大小小的蕈菇簇拥着,犹如童话中的矮人,小菇往往害羞似地藏在大菇身后,伞盖浑圆而有光泽,中间略有凹陷,四周向下内卷,反面是细密的褶皱,好似雨伞的伞骨,由一根根粗壮的菇柄支撑。
雁来蕈的鲜味与生俱来,营养价值极高。一碗蕈油面,浇上一勺蕈油,色、香、味皆俱,油中清透,面健而不软,雁来蕈略带嚼劲,那面汤回荡于舌尖,渗透到大脑,充彻肺腑。当我把面汤全部喝完,还有蕈香从味蕾中释放出来,因为它是素的,有一种绵绵长长的鲜味感。
由于雁来蕈生命很短,采摘期前后不过一周,所以显得珍贵。元朝就用雁来蕈作为宫廷春盘面的佐料。雁来蕈虽然娇嫩,但不怕蒸煮,久炼不糊。雁来蕈可制成酱油,熬至汤汁起腻时,色如赤,玉滑如莼,下面条时,用汤无需添加味精已足够鲜美。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蕈子》诗,对蕈子赞不绝口:“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历史上宋庆龄、宋美龄姐妹俩畅游常熟兴福寺时,吃了蕈油面,也是啧啧称赞。晚清大学士翁同龢吃了蕈油面后,同样赞赏有加。
几年前,常熟人在无锡建筑路的邱巷上,开了家常熟面馆,独家经营蕈油面,食客也就用不着赶到常熟去了。我去吃过两次,蕈油面一碗价格在35元,比一般荤汤面略贵,但这一碗吃下去,舒筋活血,打开了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