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亚兵 文 |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声声我日夜呼唤,多少句心里话,不要离别时两眼泪花,军营是咱温暖的家……”从我们穿上绿军装的那一天起,这一首首雄壮、激昂的军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军旅生涯的每一天。
对军人来说,唱军歌是军营生活的每天“必修课”:连队组织开饭、点名、集合要唱歌;团队组织教育、会操、集会要拉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更要组织赛歌。我在新兵连时曾傻乎乎地问过我的排长王成贵中尉:部队是战斗队,又不是文艺队,为何要每天唱歌?排长笑着告诉我:部队有句顺口溜,叫“进门看内务,出门比队列,集会听歌声”,其实歌声就是士气,就是作风,透过歌声,往往能看出一个单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参军入伍后,我学会的第一首军歌,是我的新训班长叶枫中士教唱的《军人出征不流泪》。这首歌的歌词一直到现在我都清晰地记得:“军人出征不流泪,只有渴望没有悲。五尺男儿不报国,白来世上走一回。待到满头白发时,面对儿孙也羞愧……”也许是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男儿报国为民的志向、唱出了我们军人浴血沙场的豪情,那天晚上,我们全班十一名新战友都是含着热泪学唱完这首歌的。
当战士、上军校期间,我随所在的连队、学员队参加过很多次的军地歌咏比赛,印象深刻的是1993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高炮学院就读期间,随所在的学员队参加学院组织的一次歌咏比赛。记得当时明确的比赛规则是只比哪个单位歌曲唱得多,歌词唱得全,会唱的人数多(听声音),而且规定前面队唱过的歌后面的队不得重复唱。那天晚上,代表三大队出战的我们学员队,和代表其他大队参赛的另两个学员队,在学院礼堂里展开了激烈的对唱。从晚上八点钟开始,三个参赛队你一首我一首,一直比赛到夜里十点多,一共演唱了130多首歌曲才分出胜负。
要说军旅生活中最蔚为壮观、最充满激情的唱歌,莫过于连与连、营与营、团与团之间的拉歌了。拉歌是部队传统的歌咏形式,一般在集合、集会或重大活动开始前举行。拉歌拉得好,可以鼓舞士气、振奋军心,但如果拉得不好,就直接会影响大家当天甚至是后面好几天的情绪。部队的拉歌,比的并不是谁唱得准,谁唱得全,而比的是拉歌指挥员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战士们的嗓门和士气。“一营唱得好不好?”“好,好,好!”“一营唱得妙不妙?”“妙,妙,妙!”“一营再来一首要不要?”“要!要!要!”“一营呀么好咳,来一首呀么好咳,一营的歌儿唱得好啊唱得妙,再来一首呀么好咳”“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好着急”“东瓜皮,西瓜皮,一营不唱是赖皮”“我们唱了一身汗,二营不要坐着看,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唱了你们唱”……随着双方指挥员灵活的指挥、犀利的出击和积极的迎战,双方战士集中精力,一呼百应,调高嗓门,群情激奋,士气高涨,其势如排山倒海,其状如猛虎下山,场面十分壮观。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部队歌曲里最让我动情的莫过于《驼铃》这首了。每年的欢送老兵退伍仪式上,在拆卸军衔、告别军旗仪式后,伴随着高音喇叭里反复播放的“送战友,踏征程”乐曲,当部队领导走下主席台,和胸前佩戴大红鲜花的复退战士一一握手、拥抱、道别时,在场的官兵没有不掉眼泪的。是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战友如今就要分手军营、各奔前程,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大家只能“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所有留队的战友也都在心底里默默祝福离队的战友“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再相逢……”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军歌,似雄浑的号子,以一种奋进的呐喊,潜存于军人的血液,跳动在军人的脉搏;军歌,又似豪迈的鼓点,振奋着军人刚毅不屈的灵魂,无论风霜雪雨,都会让我们对既定的目标矢志不渝。军歌嘹亮,嘹亮军歌,愿和所有现役、退役的战友们一道,一辈子唱着军歌,永远向前,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