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在故乡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减轻儿女负担、照顾孙子孙女,他们远离故土,来到异乡,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的到来解决了子女的很多后顾之忧,但由于环境变化,随迁老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活、沟通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他们普遍存在想家、孤独、少有甚至没有朋友等烦恼。
困扰
难舍对老家的牵挂
“你家孩子有出息,接你到城里享福去。”刘阿姨告诉记者,这是她现在回老家亲戚朋友们最常对她说的话。两年前,刘阿姨从盐城阜宁来到了无锡生活。只不过,老家亲戚口中的“享福”是个怎样的滋味,只有刘阿姨冷暖自知。
2020年,刘阿姨的孙子出生了,从此,照顾孙子成了她生活的重点。每天早上,儿子儿媳还在睡觉,刘阿姨就起床去附近菜市场买菜。刘阿姨说,8点左右,儿子和儿媳吃完早饭去上班,她就推着小推车带着玩具下楼,开启了自己和孙子的一天。
刘阿姨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儿子女儿工作都很忙,外面请个保姆带孩子的话要花不少钱,关键是找个负责贴心的好保姆并不容易。“请个保姆五六千元一个月,这对儿子儿媳来说经济压力不小,更重要的是怕外人带不好。”刘阿姨告诉记者,为照顾孙子,她只得和老伴分居两地,比起老伴,刘阿姨觉得天天能带着孙子也挺幸福的。不过,她也偶尔会抱怨一两句:农村老家场地大,想去哪串门就去哪,在城里生活虽然方便但总感觉有点拘束。所以,只要一有小长假,她就会回老家散散心。采访时,她指指身边的几位老人对记者说:“她们也和我一样的,老伴在老家,都是独自一人到无锡来照顾孩子的。”
改变
努力融入城市生活
8年前,陪着儿子从徐州来到无锡带孙子,66岁的李玉兰成为了无锡“老漂族”的一员。从初到无锡的孤独、失落,李玉兰渐渐融入了无锡,她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和一份“事业”。
“刚来无锡的时候差点没把我憋出毛病来。”李玉兰因为要照顾儿子和孙子,2015年就来到了无锡。她告诉记者,刚来到无锡时,她就跟坐牢一样天天待在家里,等着儿子下班回家。因为听不懂无锡话,周边环境又不熟悉,一向喜欢热闹的她只能在家里或者小区里转转。
离开老家,跑到城市里来,人生地不熟的已经十分辛苦,但让李玉兰难过的不是辛苦,而是和儿媳妇相处中的各种不理解。“很多时候感觉很压抑、不自由,和儿媳妇之间的生活习惯和教育理念存在分歧。”李玉兰告诉记者,她希望孩子穿得暖暖和和的,但儿媳会埋怨说是因为她给孩子穿得太多了,才导致孩子抵抗力差总是咳嗽发烧。为了烧饭将孙子放在客厅看电视,儿媳又觉得电子产品使用太多对视力不好。刚来无锡的两年,李玉兰时常感到很孤独,屡次想回家乡,却说不出口。
现在,李玉兰的状态已经好了很多,老两口也不想着要回徐州老家的事情了,这个转变还要从夫妻俩开始自己的“事业”说起。为了给儿子儿媳减轻经济压力,也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融入现在的新生活,李玉兰主动找到小区物业,想在小区里负责看管电动自行车。现在,3个车库的卫生保洁和车库内的近200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安全都归李玉兰负责。
“准备出去啊?吃过饭没?”这是李玉兰每天在车库说得最多的话,几乎和每个过来停车的业主,她都会主动打招呼。“在车库里,每天都会有朋友来和我聊天,每个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李玉兰高兴地说,老伴在附近做打扫小区卫生的工作,每个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现在她们夫妻俩已经融入了无锡的生活。
建议
如何关爱随迁老人
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等原因,离乡在外地工作。父母为了与子女团聚,也从老家来到了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
无锡源沐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无锡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张红:老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随迁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老伴或者熟悉的朋友,在新的环境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感。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会出现两代人的教育观念冲突和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带孩子带得不好?与儿媳妇或者女婿生活习惯的不同,这也是造成老人焦虑的原因之一。
建议:作为子女来说,要对老人付出足够的关爱。父母背井离乡来帮忙带孩子,子女一定要理解是父母不辞辛苦地来帮助你们,而不要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对老人的付出要尊重感激,要告诉孩子们爷爷奶奶有多辛苦。平时生活中,儿女的言语、行为和引导方式,对于稳定老人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儿女要对老人多一些包容、忍让、陪伴、理解,多挤出一些时间陪父母谈心,或带着孩子和老人外出逛逛。可以让父母通过视频等方式,和老家的老伴亲戚多沟通交流,如果可以的话,子女也可以带着父母回老家看看,缓解老人的思乡之情。
老人自己也要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主动转变心态去适应异乡的城市生活,主动与儿女、亲属沟通生活过程中的烦心事,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走出家门结识朋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快地融入社交关系,参加社群活动等来排解迁移他乡的寂寞和孤独。(晚报记者 晓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