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版

龙砂医派形成的时代地域文化经济要素(上)

  南菁书院旧址

  无锡县学旧址

  东林书院牌坊

  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刷编撰校正版《尚书》

  引言: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医。江南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孕吴越、海纳百川的江南文明基因,滋养形成了龙砂文化区,也孕育了儒风独茂、名医辈出、名著众多、流派纷呈、特色鲜明的龙砂医派。

  龙砂医派产生的时代、学术背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历史发展到宋代,尊儒崇医,重教兴学,文风鼎盛,学术繁荣,各种学说纷呈。宋政府极为重视医学,成立太医局、惠民和剂局、校正医书局,促进了学术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为各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温床。

  由于江南地区历史上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自然环境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些中原书香世家、缙绅望族、士大夫为躲避战乱南徙,相续择居于此。

  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进入了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经济领先。与此同时,医药文化的中心也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尤其是宋室南迁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医学中心亦由北转南。

  肇起于宋元的龙砂医派其形成、发展与大的时代背景变化是同频的。

  从学术上论,太极河洛思想和五运六气为宋代两大显学,宋徽宗领衔主编的《圣济总录》开篇就是五运六气内容,政府每年根据五运六气变化发布运气历,提示易发疾病、防御措施以及司岁备药,在当时的“医师资格考试”中,五运六气占有重要内容。张仲景的伤寒学也于北宋时期成为医家经典。

  宋代的这些学术特色经过许叔微、陆文圭的传承阐扬,深刻影响了龙砂地区的医家,形成龙砂医派学术思想的核心之一。

  龙砂医派产生的地域、文化因素

  地域文化又称为文化区域等,专指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自泰伯奔吴、定居梅里,开启江南文明,吴泰伯在无锡梅里建立勾吴国后,开挖了江南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无锡地区方言文化属于太湖片吴语,饮食文化以“饭稻羹鱼”为主以及作为淮扬菜系分支的锡帮菜,民间建筑以江南水乡建筑类型为主,移民文化以宋以来中原名门望族的南迁为主要特征。

  陆文圭隐居龙砂不仕,专治学问,兼涉医学,被东南诸省学子尊为“一代宗师”。十里龙砂,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经济社会繁荣,人文昌盛,开东南学风,有“小小华士赛苏州”的美誉。

  所有这些自然、社会等文化内涵与特色,都为龙砂文化区的构成,提供了支撑。宋元以来,形成了以江阴龙砂地区为源头,向苏南地区以及环太湖流域辐射的龙砂文化区。

  从地理条件来看,龙砂文化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大重要水系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信息交流以及人才的孕育。使得龙砂文化区具有“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崇文重教,精益求精;尚德务实,义利并举”的江南文化核心内涵特质。这种文化反映到传统医学上面,形成了龙砂医派一系列文化、学术特质。

  文教昌明,书院林立

  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无锡知县张诜始建无锡县学,一名学宫,亦称儒学、庙学,元代称州学,北宋抗金名相李纲和尤袤,都是从这所学府中走出的佼佼者。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无锡东有东林书院,西有安阳书院、南有蒋子书院、北有二泉书院。

  江阴之有书院,自元代始,因古称暨阳,亦作澄江,故名澄江书院。澄江书院当时“修西山之学”,说的是研习程朱理学,江阴自明至清数百年的学术渊源也源于此。自明以来,江阴一直作为江苏学政驻节地,江苏学政衙署号称“江南官署之冠”,昔八府三州考秀才于此。

  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建南菁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是晚清时期江苏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以经史辞章教授学生。

  东坡书院(又名蜀山书院),坐落在宜兴丁蜀东北隅的蜀山山麓,为苏东坡讲学之处。

  除官学外,明清两代,无锡私学繁荣,家塾、义学、书院遍布,有崇正书院、学海书院、秦氏学塾、锡山书院,华氏书塾、华氏义塾、怀仁社学、芙蓉山社学、勖悌义塾等800余所。

  科举迭中,人才辈出

  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无锡县(自清雍正二年后包括金匮县)学子在京试中,文科共考中进士540名,经殿试,中状元6名,更有“六科三解元”“一榜九进士”“一门五进士,三世三进士,一门三总督,一朝三阁老”的盛事。

  在乡试中,无锡共考中举人1234人,此后有解元11名,南元5名。无锡武科共考中武进士8名,中武举人共90名。锡山秦氏盛于明清,史上出过33位进士,有“辰未联科双鼎甲,高玄接武十翰林”。

  自宋至清,江阴先后出进士341名,举人526名,还有探花4名,传胪1名,会元1名以及解元7名。仅华士一镇,就有进士50人,举人62人。宜兴走出了10位宰相,385名进士,4名状元,更有“一门九侯”“一邑三魁”的佳话。

  藏书富庶,文献之邦

  无锡自古文脉根深叶茂,素有“文献之邦”之誉。早在宋代,藏书万卷以上的藏书家就有无锡的尤袤、钱安道、钱绅,宜兴的慕容彦逢等人。至明代,私家藏书更为发达,无锡秦金、安国、周子仪,江阴李诩、徐尚德、李如一,宜兴吴正志、卢象錞,都是万卷藏书家。

  尤袤致仕回锡后,在惠山建遂初书院和锡麓书堂,其“万卷楼”藏书3万余卷,多善本、珍本、孤本,编成《遂初堂书目》,为版本目录学巨著。金武祥(字溎生)著名学者、藏书家、文献学家,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自他的笔下,金武祥注重乡邦文献收集整理,致力于著述和刻书,他校刊出版了《江阴丛书》《粟香室丛书》。

  清乾隆年间无锡进士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至今传为经典。丁福保“诂林精舍”藏书总数达15万余卷,其中有购自常熟“铁琴铜剑楼”宋元古本多种。

  刻书发达,便于传学

  宋代医家史崧《灵枢经·叙》言 “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 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的作用显而易见。

  无锡地区民间刻书业发达,坊刻有江阴许世德堂,江阴源堂、江阴学古山房,江阴宝文堂书庄、无锡日升山房、宜兴道生堂等。此外,个人刻书亦成风气,有江阴柳宝诒惜余小舍、江阴朱文震、江阴庄氏、江阴吴达,金匮邓元钰、华希闳,无锡沈金鳌师俭堂、孙德堂黄钟校、无锡薛福辰,宜兴史氏等。

  龙砂地区医家重视医书的刊印,如江阴朱氏校勘有《素问玄机原病式》,方仁渊光绪倚云轩吟馆刊《王旭高先生临证医案》,薛福辰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校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荣汝棻“锡山荣氏绳武楼丛刊”刊有《医学一得》。

  沈金鳌是家刻医书的典范,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沈氏师俭堂撰刻《沈氏尊生书》,包括《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谜》《妇科玉尺》《要药分剂》。

  还有在宗谱刊印时收入医书的,足见其家族对家传医书的重视。如江阴庄履严系明代万历年间名医,《江阴县志》记载庄氏著有《医理发微》一部,然久未现世,书目载其亡佚。近年,庄氏后人重修宗谱,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旧族谱中发现《医理发微》三卷,使得该书得以重见天日。(陆曙 陶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