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探寻“海上花园城市”身世

读《厦门传》

  | 洪忠佩 文 |

  当我翻开何况、李启宇合著的《厦门传》时,好比一阵阵海风迎面拂来。“大唐开疆”“人文初兴”“向海而生”“郑氏集团”“通洋正口”“厦门开埠”“鼓浪世界”“厦门升格”“华丽蝶变”等章节,作者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引领着我进入到一座“海上花园城市”的秘境,从中打开了厦门的前世今生。

  李启宇“研究厦门地方史多年,出版过多部相关专著,对历史与现实的厦门都有独异的见解”,而创作成果颇丰的作家何况,“向来对文史感兴趣,喜欢研究一些传说和故事的细枝末节”,他俩的合作可谓强强联手,在各自的知识谱系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本书从尘封的历史深处落笔,在考据与叙述中书写厦门历史的延展,视角独特,称得上是一部文学与史学巧妙结合的城市传记佳作。

  “花园之城,向海而生”。通读《厦门传》,发现作者在写作本书时抽丝剥茧,除了史料、方志外,诗词、联文、墓志铭都成了文字切入的路径。开篇“大唐开疆”,就是以“开厦门的第一人”——陈元光的一首《漳州新城夜宴》诗为线索,考证而来。陈元光系“副尉上将”陈政之子,父亲因病去世后,他承袭父职,肩负泉州、漳州之间的“安危治乱的重任”,诗中所谓的新城即厦门岛。正如作者所言,“厦门岛的历史,进入宋代才像点样子。不过,那时的古厦门岛还称‘嘉禾屿’,只是同安县下属的一个‘里’”。就这样一个小岛,由于考生林棐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虽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小岛上先后有6人金榜题名,但作者认为,真正使“宋代嘉禾屿人文初兴”的,是时任同安县主簿的朱熹。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一味地去引用史料,而是以自己的“阅历”和考证,作出了应有的判断:对署名朱晦庵《金榜山记》一文,以及署名朱熹《金榜山》诗提出了质疑,表现了扎实的学术见地、秉持的写作态度,还有饱满的艺术才情。

  随着嘉禾屿的“人文初兴”,“向海而生”的厦门也浮出了水面。厦门历史人文底蕴厚重,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厦门开埠”,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厦门的“华丽蝶变”,迎来“大厦门湾时代”,成为备受瞩目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都是本书绕不开的重要节点,作者在大事件与事件人物之间找到时空关联点,建立起纲目关系。随之交织激荡的,是文字带来的历史人物显影和历史风云变迁。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决定了厦门人追求的精神图谱——厦门不仅是大厦之门,对外开放之门,更是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滨城市。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力求呈现的。作为阅读体验,本书作者为读者分享了一个多元文化和生态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厦门,尤其是作为附录的“厦门大事记”,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厦门提供了历史索引。

  《厦门传》,何况、李启宇 著,外文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