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声 文 |
气温越来越低了,食堂里大师傅的红烧萝卜上线了。还没到饭点,香味就沿着走廊飘进办公室,钻进了鼻孔,勾得我口水直往肚里咽。
“冬天萝卜赛人参。”同事说。
确实,萝卜本来就有“土人参”的美名。对于土里刨食的农村人来说,冬日里劳作了一天,美美地吃上一锅红烧萝卜,那可是暖身又暖心的。记得小时候,我家可没少吃萝卜,搭饭菜全靠它,一整个冬天,萝卜在家称王称霸。
山里人种萝卜,不会占用好地块,边边角角就可以,但更多的人是用新开出来的荒地来种。
只要选一片不长硬柴的山坡,花几天工夫把茅草荆棘砍了,阳光里暴晒几天,等柴草稍微干上一干,点一把火烧了,这样,就可以用锄头垦荒地了。沟沟坎坎也好,乱石纷纷也罢,稍微挖松了土,撒上早就准备好的红萝卜白萝卜种子,用不了多久就出苗了。新苗纤纤细细,羊脂玉一样的头上,顶着翡翠般的两片小叶,就像刚刚出生的小娃娃,相互好奇地打量着彼此、打量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有苗不愁长。”确实是,有草木灰打底的荒地,萝卜长得特别好。似乎一眨眼工夫,满坡上都是成片成片的翠绿了,沟沟坎坎平了,纷纷的乱石也不见了。
萝卜苗往往疏密不匀,密集处需要间一间苗,稀疏的地方也要稍微补一补。多出来的小苗带回家,炒上一盘端上桌,很是抢手。虽然有些辛辣冲鼻,但敌不过它的鲜美,风卷残云一般,手脚慢的吃不了几筷子。
和苗一样,新萝卜辛辣,味道不咋样。但气温更低一些,微微打霜了,最好再下点微微小雪的时候,萝卜就肥美了,生吃也是甜蜜蜜的了。这时,它们就得从地里“起身”了。
“嘿呀嘿呀拔萝卜,嘿呀嘿呀拔不动,老太婆,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儿歌萦绕在心里,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也不慢。山土松软,让萝卜“起身”一点也不费力。一两亩地上千斤萝卜,小半天工夫就堆成了几大堆,留下满地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坑。削了缨子,抹去萝卜身上粘的泥,装进背笼,赶在天黑前就能背回家。
萝卜怕冷,受过冻的会变成空心,空心大萝卜不讨人喜欢。家里的地窖早就打扫干净了,把大个儿的萝卜们整整齐齐码好,盖上一层沙土“被子”,萝卜们就美美地在温暖的地窖里睡觉了。
劳动人民这时候还不能睡觉,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处理那些小个儿的萝卜和萝卜缨子。削了小萝卜的小尾巴,摘了烂了的、黄了的缨子,洗洗干净,分别派用场。小个子萝卜晒成萝卜干或者泡成酸萝卜都是极好的。萝卜缨子焯了水,紧紧塞进坛子里,十天半个月后,就成了黄亮亮的酸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萝卜在农村人这里,没有哪部分是多余的,点点滴滴都入了口。
最平常的吃法是炒萝卜丝、萝卜片了。今天是白萝卜,明天换红萝卜,后天就把红的白的搭配起来。当然还可以换成炒酸萝卜丝、酸萝卜片、酸萝卜缨子。不想炒着吃也好办,把萝卜丝用盐腌一腌,挤出水分,放上切细的葱姜,浇上滚烫的热油,就是喷喷香的凉拌菜。
这样不断变换吃法,能一个星期天天不重样。每次菜一端上桌,我们的筷子就像雨点一样不停歇,一会儿就一抢而光。看着我们猴急的样子,母亲站在身后,一脸满足的微笑。
做作业做到夜深了,嘴里难免寡淡起来,肚子也“咕噜咕噜”地叫了。这时,拿一块半干不干的萝卜干放进嘴里,一阵“嘎嘣嘎嘣”脆响声过后,嘴里、肚子里都得到了安慰。
就算山珍海味,也经不起天天吃。十天半个月后,我们伸向饭桌的手慢了,筷子头上夹的量,也明显少了起来。
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开始琢磨起花样来。只见她把面粉调成面糊,再放进盐腌过的萝卜丝,让它们身上裹满面糊,最后把穿上面糊衣服的萝卜丝,放进滚油里炸成金黄色,就做成了萝卜酥。
萝卜酥还没有端上桌,眼巴巴看了好久的我就伸出了手。“烫啊!”母亲嗔怪地扬起手中的筷子,作势要打。顾不得了,一块萝卜酥还是到了嘴里。哎呀,果然母亲是对的。我被烫得龇牙咧嘴、双脚直跳,好不容易吐出去,但嘴里还是起了泡。起了泡不要紧,很快会好的,心里想的自然是那吃到了嘴里,又吐出去了的好东西。
母亲还会把肉末掺在萝卜丝里,做成包子或者包成扁食,每次都让我吃到了喉咙口还不想停,揉揉肚子还要再来一个。
只是包子、扁食这种高级货,一年到头难得上几回桌。记忆中,只有过年过节才见得到它们的身影。吃一回,半个月嘴里还留着它们的味道。
终于要过年了,养了一年或两年的大肥猪牺牲了,换来的是整个村子都飘荡着的肉香。那是农家火塘里挂着的吊罐里腊肉炖萝卜的味道。一小块腊肉,一大罐子滚刀切块的萝卜,主要不是吃肉,是吃萝卜,喝肉汤。
“皇帝老儿应该是顿顿大块大块吃腊肉,吃得满嘴流油,还能敞开了肚子吃腊肉萝卜汤吧。”
“一定是的,还有比这更好的生活吗?”
你可别笑话农村人没见识,在那个年代里,能天天吃上这样的好饭食,岂不就是最好的日子么!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天来了,萝卜当道的日子也就到了。萝卜的香味都飘到办公室里来了,还等什么,快快洗手去食堂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