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征文专版

两个女孩与灵山

  | 周小康 文 |

  灵山是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是无锡的,是太湖的,甚至代表着更旷远的区域。

  在我眼里,这张名片,也是属于两个女孩的。她们用这张名片呈献给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色人等——“我来自灵山,谢谢关照。”

  这两个女孩,都是九五后。一位是我女儿天天,生活在滨湖区,自幼在马山半岛小灵山的亲戚家生活。后返城,上了小学、中学,在外地上大学。天天参加支教、抗灾,成为一位出色的学生志愿者,从湖北、广东到北京,奉献青春、热血。五年前,她带着一批大学生记者来无锡,我陪他们到灵山。一路的波光粼粼、郁郁葱葱,恍然间翘首遇见灵山大佛如入幻境一般,学生记者个个神情透露出惊叹和敬仰。

  灵山,真的有如此神奇吗?我身在其中,生性愚钝,能感觉到的东西,显然不如来自南北的孩子。女儿天天从南至北,带来如此感悟:无论经历何等挫折,眼里依然有光,心里依然有暖,即便是一蓑烟雨,也能走成一树花开。

  虽无“灵山归来不看山”的执拗,却有“望灵山能阅众山”的自信。

  两年前,天天回无锡,故地重游,再次感受灵山胜境,说:“每次到灵山,都有新鲜感,有一点始终未变,就是总会油然升起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祈福之心。”

  这个土生土长的无锡女孩,如今在遥远的北方生活和工作,即便户籍已转至北方,即便疫情造成回故乡探亲的极度不便,但她依然会惦念和传播家乡无锡、太湖,以及灵山的佳音。

  一别两年,我在灵山脚下,天天期盼,期盼着女儿天天归来。

  思女心切的我偶尔将眼里闪现的九五后,幻成天天的样子。尽管只是一愣神的工夫,但这样的感觉竟真切。于是,真有一位九五后,闪现了。

  她叫“玲玲”,一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靓女。

  那天,在临近灵山的和平村,玲玲笑盈盈地坐在农家小院的秋千架上摇摆,摄影者们端着相机,透过似锦繁花,对她的各种造型“哒哒哒”,又“咔咔咔”。接着,女孩如不倒的“女神”,摆开闻花姿势,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形成了“魅力瞬间”。

  我不由自主拿出手机,参与了。

  一聊,玲玲是这里的业主,也就是老板。

  接着,玲玲带着客人参观她的民宿布局。

  厅堂、楼道,以及房间的设计,别出心裁。卧床布置也很有个性和情趣。舍内的绿色植物与院内的遥相呼应。

  这位有点类似苗族容颜的姑娘,一直说自己是“无锡人”。在我“刨根究底”后,她羞羞地说自己来自广西桂林,儿时随父母来无锡。眉目明丽的女孩,应该知道,桂林山水不是甲天下吗,为何选在无锡入户?

  这座民宿楼是她贷款买下,自行装修设计。因为在无锡生活了二十多年,这里对她就是“故乡”,是座“美到骨子里”的城市。她莞尔道:“这里是风水宝地,去到灵山很近。每天能亲近大自然。”

  玲玲的话如清风,阵阵拂上眼睫毛,那是清风对日月的无言尽欢。

  “这里的生意怎么样?”这是浸染在俗世中已久的好奇者必然的提问。此刻,我发现民宿内没有一位住客。

  玲玲欣然回答:“还行,生意总会来的。”她没有提到受疫情影响的话题,明眸皓齿中是满满的憧憬。

  她与我等来宾加了微信。对她而言,高兴就是幸福,开心就是收获;快乐就是金钱,健康就是财富。

  果然在翌日的朋友圈里,我看见玲玲晒出了晨跑的小视频,她在湖水绕村、野趣相伴的时空里张扬青春意气。

  她的“凡意山居”,没有拈花湾的梵天花海,玲玲却将微信取名“梵意”。我顿然感受到女孩的“清欢之志”。

  两个女孩一南一北,未曾谋面。她轻轻地走,恰如她轻轻地来,但不影响她俩心目中共同敬仰的“灵山”。在她们的这张名片后,分明透视出“不忘初心,同心同愿,务本求实,经世济用”的生命之痕。其实,心灵上的共同拥有,亦是最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