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以上海市脉管病临床基地学科带头人曹烨民命名的曹烨民名中医工作室落户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1年多来,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通过与专家团队开展联合门诊、联合病区等方式,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强化学科建设,使锡城百姓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全国一流专家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该院内分泌科与曹烨民名中医工作室紧密结合,结合自身固有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成功打造了中西医结合诊疗脉管病的科室特色。
脉管病疾病谱发生变化
市第二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戴洪彬主任医师说,脉管病是一个中医概念,西医叫做周围血管病。西医周围血管病是指除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相比之下,中医脉管病的范围除周围血管病外,具有更为广泛的领域。从目前来说,涉及到内分泌、代谢、风湿、感染、遗传、肿瘤等引起肢体病变的疾病。中医认识与诊治脉管病的历史,这阐明了邪流络脉的发病过程是邪留而致小血管闭塞,进而发展成大血管病变。常见的脚癣真菌感染,是不可忽视的潜在湿邪病灶。脚癣霉菌性湿邪对脉管病致溃的危害,是脉管病的第一大敌。
戴洪彬还表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精神压力的增大,吸烟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病率提高,我国脉管病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目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率明显上升,与免疫功能紊乱、病毒和真菌感染有关的血管、淋巴管病变也有上升趋势。另外,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年龄有所前移,20世纪60年代的发病年龄为55岁以上,现在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且从过去的男女发病之比为10比1,变为现在的5比4。
中西医结合诊疗脉管病
伴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中医研究脉管疾病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今,脉管疾病诊治已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市第二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病的科室优势。
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的脉管病症,包括侵犯外周动脉、静脉、皮肤血管、肌腱、淋巴管类疾患和神经性血管疾患等50多种不同的病症,涵盖了血管内科、血管外科、皮肤科、神经科和骨科等众多学科领域。据该院内分泌科李莉副主任中医师介绍,中医治疗脉管病,讲求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全身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身心的综合康复,因此疗效安全稳定,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愈后良好。中医药的治疗对象包括:不能接受各种血管手术、截肢手术或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病程已超过抗凝与溶栓药物应用时间的血栓患者;扩血管药物、激素、抗生素等药物难以起作用的脉管病患者;有意于提高肢体功能与抗复发的患者。中医治疗不仅早期疾病的治愈率高,就是晚期疾病的有效率也比较理想,大大降低了截肢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病具有多种优势。不仅可以针对病因,标本兼治,还有利于建立相应的侧枝循环,提高代偿功能,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同时调整、提高机体整体的免疫力及代谢功能,增强对脉管病的抗复发能力。
家门口的名医名科
据悉,曹烨民医生从事外科、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的医、教、研工作近40年,师承奚九一教授,为奚氏脉管病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专科、上海市脉管病临床基地学科带头人,对于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手段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免疫性血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溃疡、丹毒、痛风、大动脉炎等各种周围血管疾病方面颇有建树,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名中医。
目前,曹烨民名中医工作室专家团队门诊时间为每周日上午,地点位于该院门诊二楼名中医工作室,通过专家坐诊及线上会诊结合的形式进行,将更好地帮助那些被脉管病所困扰的患者。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