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聚焦无锡两会

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委员们发声:

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本土元素” 促进幼小衔接实现“双向奔赴”

  双职工家庭如何解决子女“看护难”、劳动教育是否能够更接地气、怎样才能让幼小衔接过渡更平稳……在无锡两会上,众多委员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围绕时下热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幼小衔接必须由片面走向全面

  现状:

  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民进无锡市委的一项调研显示:学习准备是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最为关注且最为担忧的方面,占比达到62%,而心理和生活准备方面仅分别占18%和11%。市政协委员、民进无锡市委副主委曹罕硕介绍,受“集体性焦虑”“恐慌式抢跑”心态的影响,家长在幼小衔接中通常以知识本位的入学准备观为主导,并试图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表现出“唯分数”“唯学业”的倾向,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情感态度有所忽略。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呈现出幼儿园“一头热”的现象,幼小双向衔接机制亟待健全。

  建议:

  民进无锡市委建议,幼小衔接必须由片面走向全面,应包含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准备等多方面的衔接。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合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有效的衔接理念,支持和陪伴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真实的生活样态,学习理解、尊重和支持幼儿鲜活而独特的成长过程。

  围绕“何时衔接”“谁来衔接”“如何衔接”的问题,民进无锡市委提出,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的起点年龄延伸至小班,把幼小衔接贯穿于幼儿三年的生活与学习之中。同时,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者需要“双向奔赴”,特别是小学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主动性和重视度有待加强。幼小双方教师可通过联合教研、成立学习工作坊等形式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确保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实现“幼小衔接”科学、有效地过渡。

  把暑托班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现状:

  孩子的暑假“小事”,却是牵动人心的“大事”。为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全国各地积极探索试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暑期托管服务,受到广泛欢迎。作为实实在在的民生事,暑期托管服务发挥着不小的社会效益。

  “无锡暑托班未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没有市级系统谋划和财政支持,优质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服务覆盖面、课程质量等与省内外一些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与市民所呼所求还有较大落差。”市政协委员刘敏婵经过前期调研,提出了《关于做好双职工家庭子女暑假托管服务工作的建议》。

  建议: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除了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其整合的优质资源更为丰富,在场地提供、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更为科学、安全、合理,值得家长信赖。”刘敏婵建议将暑期中小学托管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对学生家长适当收取费用,对家庭困难学生免费,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家长解决好后顾之忧。

  暑期是中小学生亲近自然和了解社会的良好时机,刘敏婵表示,暑托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提供创新进行时、普法剧场、城市探秘、保护太湖等彰显城市优势特色的课程。其次,可以通过规范和鼓励校外专业培训机构提供更多优质学生暑期服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系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联手守护孩子们宝贵的假期时光。最后一点是,加强暑托班的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办班质量。

  “本土化”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

  现状:

  “长期以来社会舆论评判一个学校的好坏往往以升学率作为依据,对于劳动教育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考核标准”,市政协委员、民建无锡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王萍分析,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当前部分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课题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同质化,劳动教育课程停留在简单的劳动,如除草、做家务、大扫除等,无法有效唤醒学生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考评体系边缘化,依照我市现行的《无锡初中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标准》,满分180分的考核标准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考核项目仅为10分,因此,学校和教师普遍不愿调拨更多的学校资源用于劳动教育。

  建议:

  民建无锡市委建议,劳动教育课程设计需更加“本土化”。可以融入锡剧演唱、惠山泥人制作、留青竹刻等区域特色,摆脱课程同质化的弊端,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热情。同时,考评制度也要接地气,如要求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劳动实验基地或开展一定场次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新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等。学校应当改变以往对于学生“一刀切”的考评制度,在学生的“评优”考核中也可以加大劳动教育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议教育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建立适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验基地,通过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使中小学学生真切感受到劳动教育的真谛,从而达到“以劳增智”的目的。

  (晚报记者 冯成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