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瑶瑶 文 |
在一百多年的世界电影史中,著名导演与经典作品数不胜数。作家赵荔红在电影评论集《七个半导演》中选取了其中八位著名导演——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伯格曼、布列松、侯麦、罗西里尼和希区柯克,对他们的个人生活简史和电影作品做了横向梳理与纵向剖析。
有趣的是,书名《七个半导演》中令人困惑的“半个”是指希区柯克,他的电影作品的悬疑性和故事性深深吸引了作者。作者在书中主要阐述了希区柯克常用的部分悬疑手法。此外,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评论塔可夫斯基,“七个半”可能也暗指这位才华横溢但长期被压制的导演在20多年间拍摄的七部半电影。“半”个是指塔可夫斯基在病逝前曾有改编福楼拜小说《圣安东尼的诱惑》的想法,最终由于病痛而不得不搁置。
作者的评论文字基于扎实的文艺理论、电影美学理论、世界电影史知识以及对经典影片的熟悉程度,详细解析了电影文本中的导演经历、镜头语言、叙事主题等方面,构架起导演、电影和读者之间的理解桥梁。
透过电影这面镜子,导演也许会低低絮语,诉说自己的孤独与焦灼:比如在电影《假面》和《野草莓》背后同样为家族荣誉而戴着虚伪面具生活的导演伯格曼,又如在最具自传性的电影《寻子遇仙记》《舞台生涯》中寄托少年、成年和晚年三个生命时期的卓别林。导演也许会创造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中的梦境与倒影:塔可夫斯基在营造电影中的意象时,敏锐地捕捉到“火”背后的暴力与救赎、“雨”的诗性与平宁、“祖屋”的乡愁本质,等等。
作者也探讨一名导演在保持辨识度高、易于记忆和叙述的风格,又是否会限制自身的丰富与发展这一问题。小津安二郎在剧本写作、主题思想、音乐、色彩、布景、剪辑等全部环节中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小津式”电影风格,而传统家庭与个人在城市中的孤独感的现代性议题也在熟悉的氛围中多次上演。侯麦作为法国新浪潮五虎将之一,也保持着电影风格的一贯性,多以各色中产阶级女子为叙述主体,关注她们作为一个个“自我”的生活处境、思想理念。
本书文字兼具散文的美感与诗性的视野。作者在赋予电影文本独特的评论眼光之余,展现了基于现实生活体验的透彻体悟。本书作者也将对电影的接受与再创造,加之真诚的人生感悟,传递给读者。
本书的八位导演,都不约而同地对现代社会与个人空间提出了思考,对爱寄托了展望:比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展现机械的惯性与重复的可笑,在《寻子遇仙》和《城市之光》中突出爱与善良的新生;侯麦则聚焦于现代人在游离于社会组织之外的生活时间,如《午后之恋》中午后的咖啡时间、《绿光》《克莱尔的膝盖》里的假期以及《好姻缘》中正要毕业还未工作的时候。
影像使得逝去的时光和经典的意义重现。观众在观影时,可以沉浸在梦幻的光影世界中,如本书作者般倾听导演的喃喃絮语,贴近自我的内心,从而探知关于世界、人性乃至未来的奥秘……
《七个半导演》,赵荔红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定价: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