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无锡一中近年来引进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为探索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路径,创新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深化建设学校“双百”项目之教师发展博雅工程。
4月3日,在江南大学,无锡一中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博士工作站”,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精准研修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在“双减”中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高质量的实施国家课程是重要途径。普通高中科学课程各学科新课标都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前沿,围绕生命健康、能源环境等主题开展科学实践,这对长期处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学校近年来引进了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硕博士,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如何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提升带领学生开展科创项目研究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学科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学校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博士工作站”,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探索高层次优秀青年教师发展路径,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形成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
“博士工作站”将依托科研院所和教研院所的学术力量,通过专家讲座、项目研究、课程建设等方式助力高层次青年教师成长,其既是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的发展平台,也是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孵化平台。
科研融合
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无锡一中朱晴怡校长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元法教授,共同为“博士工作站”揭牌;赵怡副校长与江南大学至善学院院长、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立明教授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牌。学校聘请刘元法教授、刘立明教授为项目导师。
刘元法主任首先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相关学科的主要情况,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他指出实验室与无锡一中合作,打破了科研院所与中学之间的壁垒,探索新时代优秀师资培养方式,构建贯通培养人才体系。他寄语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实验室将为"博士工作站"的建设提供平台和帮助。
刘立明教授从医药化学品生物催化与绿色制造、重要化学品高产菌选育与改造等方面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及产业化应用,并就当前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碳中和”等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他分享了实验室培养人才核心能力的路径方法,期望与无锡一中一起,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博士工作站”首批成员化学学科组张雅璇博士、生物学科组戚馨月博士分享了日常教学感悟和加入工作站的感想。她们希望能够依托实验室强大的学术资源、高尖端仪器,探索STSE综合实验的开设,着力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鼓励支持
争做育人先育己的“大先生”
朱晴怡校长对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近年来学校引进的新教师在专业背景、成长经历上都与以往的教师存在差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新路径。
朱校长在讲话中勉励团队成员要做“实战有本事、学术有品位、育人先育己的大先生”,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深刻领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深刻含义;充分利用好实验室的平台,将强大的学术资源与日常教学相联系;注重育人,将知识的讲授、方法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领融为一体。
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与实验室老师深度交流,开阔研究视野,领略科技前沿。
(杨洁丹 朱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