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荆溪小学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仪式特设一个环节:由学校优秀的小乐手潇洒地为大家弹奏一曲。此举在荆溪小学已持续开展了20多年。小小的创新与坚持,正是学校打造民乐教育特色的用心。这所办学35年,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学校,从1996年起就面对全体学生开展民乐教育,探出了一条特色育人路径。“我们致力于让民乐助力学生健康发展。”该校副校长朱亚芳说。
在一所普通城镇小学中全面开展民乐教育,并非易事。别看学校规模不大,内部民乐教育的设施设备十分齐全。校内有一座与教学楼分开的楼,名为荆溪少年宫,内设4层楼共20多个民乐专用教室,备有全套民乐器材。学校通过选、改、编多头并进的方式,融合编写校本教材,设置了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笛子、唢呐、中阮、大提琴等诸多民乐科目。在此基础上,该校还将民乐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多领域有机融合。
开设这么多民乐科目,师资从哪里来?朱亚芳介绍,学校通过外聘内培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作为江苏省民乐团少儿民乐教育基地,省民乐团的名师定期来校开展传帮带。通过名师引领,学校逐步建成了一支专业的民乐师资队伍。
此外,从无锡市民乐教育规划课题、无锡市特色文化规划课题,以及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一类)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等都能看出,该校民乐教育始终在科研规范下发展。
在朱亚芳看来,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乐教育成败的关键。一直以来,该校坚持民乐教育课程化、融合化、规范化、科学化,抓住相关节点不断优化过程管理。学校明确民乐教育的目标:达到两年技法上路,三年登台合奏,五年独奏、合奏独当一面。
如今,每个学生手拿乐器上学、放学,成为了这所学校一道独有的风景。校园处处呈现民乐的魅力。学校开展班队活动时,中高年级任何一个班只要稍加串联,就能呈现一台民乐节目。实践证明,民乐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该校学生已有数百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毕业生陈嘉懿凭借出色的二胡和古筝技艺以及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荆溪小学也因民乐教育形成办学品牌。该校民乐团被无锡市教育局授予“无锡市中小学艺术团”称号,两次获得全国民乐大赛最高奖。该校被宜兴市教育局列为“亮点工程项目”,获评无锡市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授予理事单位和“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陈春贤、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