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我心归处是黄河

读《上河记》

  | 郑从彦 文 |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漫游。受到黄河的感召,作家李敬泽于2000年开启了自己勘探这条大河本真面貌的旅行,并在2019年重返黄河,继续记录下河边难忘的日夜。

  从黄河之源走到黄河入海口,李敬泽始终提醒自己:你要任自己的意走出去,去往你未曾去过的地方,你得见见山川、世面,会一会陌生的人。于是,他见证古老,站在最深厚的黄土上思考其意义;回顾历史,拜访榆林这座曾属于武士、商人和工匠并曾引领潮流的城市……

  黄河远上,上河为记。作家在某一日继续行走,直上河源,而后掉头沿黄河而下,走上次没有走完的路,山西、河南、山东,走过春秋战国的、北方的大地,走到黄河入海之处。尽管李敬泽万分诚恳地说自己对黄河一无所知,但事实是在行走过黄河后,他已成为地道的黄河后裔,黄河已经不知不觉流进了他的血管。

  在李敬泽看来:黄河是喧闹的,那是黄河奔流的声音;黄河也是沉静的,人事代谢,沧海桑田;黄河是鲜艳的,就如米脂的民间剪纸艺人郭佩珍所剪下的《千年古树开花,梦一场》般繁华;黄河也是晦暗的,偶尔也能听到“人有钱了,心狠了,假的多了”这样的声音;黄河是快乐的,就算十九年未见,照样生发久别重逢的喜悦;黄河也是沮丧的,“我不能面对这个老人在好客的微笑下忍不住的眼泪,我想我当时并无怜悯之心,我只是突然感到虚弱和慌乱”;黄河是放浪的,可让行走者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黄河也是庄重的,可让观察者静心而思,思索古老民族灿烂的文化。李敬泽用文字描写熟悉的黄河,也用双眼发现黄河的陌生。作为一位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他直面黄河的汹涌,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当然他也俯身倾听,以表达对这条生命之河无比虔诚的敬畏。

  《上河记》的文字是自由的,夹着逃离的兴奋,带着漫行的激动。“在那一年的五月,我意气飞扬地出发,当时我是《人民文学》的编辑,每个月把稿子发完就跑了,浪上半个月再回来,工作、发稿,再出发,如此到了秋天,这样的节奏渐渐不能持续,我走过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然后窝在家里写出了一本《河边的日子》。”不得不感慨,作家的旅行就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忆。这文字接古通今,承载着二十年的变化,也纵贯了黄河的前世今生。这文字扣人心弦,因为作者不断地追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你如何理解所见之物?你的理解是否能够透彻、确切、明晰地还原所见之物。

  基于此,李敬泽去引经据典,翻阅尘封的记忆;去写事记人,挖掘人世与人事的秘密;去摹景抒情,为自己的写作赋予新鲜而持久的意义。李敬泽自然是喜欢这本书的,不然他就不会从书架上找出来,再重新阅读一遍,并且专门增补了一篇《自吕梁而下》,进而构成一个闪闪发光的记忆和文学共同体。

  《上河记》,李敬泽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定价:6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