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关于散文诗的 十个自我问答

  | 苏建平 文 |

  1 散文诗地位如何?

  ——鲁迅应该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不然他写不出《野草》来。但《野草》恰是现代文学最高成就之一。同样,圣·琼·佩斯也从不会去想这问题。对他们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2 有无必要为散文诗正名?

  ——毫无必要。真的。任何事物,其存在主要依赖自身。对散文诗来说,需要拿出足够强有力的文本。

  3 何谓好坏?

  ——最根本意义上,在同等语言表现力的情况下,就看哲学思维的含量。最好的书总是在思维上提供了新鲜角度的书。

  4 现实如何去抓取和表现?

  ——毫无疑问,首先得学会克服来自这个现实世界的美好诱惑。现实像八脚章鱼,它贪婪的对象恰好是人,因为人总爱吃甜食。维持日常生命的是甜食,但危急时救命的却是苦药。这世上,甜食总是多于苦药。赫拉里·尤瓦尔在《人类简史》中早就指出了人的趋甜本能,它已内化为基因的一部分。这两者在写作上,表现为“易”的写作与“难”的写作。历史早就证明了,“易”的写作在任何一个当下时段里总占上风,除非你赌一把:像药物学家李时珍一样冒着危险去品尝百草。鲁迅的《野草》应该就是尝过百草的结果。

  5 散文诗本性何在?

  ——本性如此简洁,仅仅只一个字:诗。散文诗至于哲学,才在高处完成其诗性。

  6 如何看待不同类散文诗的存在?

  ——打个比方,一座埃及金字塔只有一个尖顶,基座上却有众多石块。都合理。都必要。大众对诗歌的理解水平基本处在两个层面上:要么是唐诗宋词的记忆,要么是浪漫主义的情怀。这决定了很多散文诗只是在这一层次上产生并喂养大众。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大众尚没有能力涉及。

  7 散文诗有何独特品质?

  ——在一个“诗”的空间里尽情表演自由度极高的空翻的杂技。唯一的要求是:诗性在其中。

  8 有没有需要警惕的某种现象?

  ——如果说有,现在多少作品的题目整得多么有“诗意”啊!翻翻微信圈,一抓一大把!但恰恰是这些看起来“诗意”的东西,本质上根本不是诗。十个作品,一百个作品,其实仅仅是一个作品。谁在创作?谁在创造?分行诗同样有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多少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真正的诗必须是有“言”的:这个“言”,是关于世界的某种秘密。

  9 散文诗作者应该具备什么特质?

  ——强烈的作者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深度意象的展示,与现实的不懈对话,深刻诗性的捕捉(而非治愈系的小诗意)。如果碰巧说出了一个既深邃又常识的句子,那是神授。

  10 作为一个散文诗人,如何完成自己?

  ——寻找独属于自己的“指纹”。九叶派诗人,郑敏老太太曾经提出过:一个诗人应该拥有自己的“指纹”。这对任何一个散文诗人一样有效和必然。要知道,在刑侦领域,“指纹”是一种独特的个人标识。读者按纹索骥,如果在字里行间一下子找到了你,那是因为你设置了最个人化的密码。它拒绝了众声雷同、千篇一律。它方便真正的读者与你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