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山脚下不足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上曾出现过150多座祠堂,保存至今的祠堂仍有近百座,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绝无仅有。5月22日至23日,江苏发展大会无锡行暨全球锡商大会“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问道惠山”分论坛在惠泉山麓举办,众多文化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惠山祠堂群与江南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其未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挖掘·
惠山祠堂群的当代价值
走进惠山古镇,沉郁厚重的历史气韵并没有阻碍现代人游览休闲的轻盈步伐。绣嶂街上,时尚的茶艺小馆和飘着前卫音乐的咖啡屋,与传统的老式茶楼、老菜馆、老酒馆、泥人铺子以及众多祠堂一起,营造出惠山古镇所独有的味道。“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展示了江南文化的另一面——如水般的通达自在,能够自然和谐地适应于任何时代和环境。”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看来,这正是惠山祠堂群当代价值的体现,依托祠堂这个载体,我们可以看到这片土地的“根文化”——家族文化,它在漫长的时光中历经许多代人的呵护与打磨,成为维系一代又一代家族后裔的精神纽带。“往大了说,祠堂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家国文化的一脉相传,所以容不得断裂,更不可放弃。”
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研究室综合二科科长王辉将目光投向了当代科技发展。“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科技变革将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历经岁月和时代检验的惠山祠堂文化中,或许能窥见一斑。”王辉说,惠山祠堂、江南家族的孝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积淀了中国人最根本、深沉的精神追求,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挖掘惠山祠堂群和江南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承·
“文化生命体”硕果累累
悠远的历史也在照亮我们的未来。无锡文史专家金石声指出,惠山祠堂群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厚植一代代的黎民百姓,成为他们思想道德、家风家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修齐治平等行为规范的重要来源。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姚起亚认为,先贤大家们的故事生动感人,一代一代传承,教育和帮助了一代代后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使中华文明的高度不断攀升。
惠山祠堂群作为一处具有千年积淀的“文化生命体”,在不断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以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出无数硕果。《二泉映月》从这里诞生,泉茶酒文化源远流长,惠山庙会兴盛至今,泥人艺术精彩绝伦。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天然责任。”贺云翱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继承和批判的思想引导下,发现和发掘其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文化因素和转化途径。他说:“就此而言,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
·发扬·
乡土文化走进地方教材
在《江苏地方志》“问道惠山”专辑中,除了文史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收录了一篇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生戈羽涵的作品,这是“00后”与惠山泥人的一次对话,也是校园口述史课程的项目成果之一,更是乡土文化融入地方教材的一次有益实践。
“与传统文化的相遇,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一种必然,文化是人为的,文化也是为人的,它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方方面面。”通过采访惠山泥人第五代传人丁国安,戈羽涵看到了家族传承和时代发展的交织,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也意识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惠山泥人的与时俱进。比如,泥人厂与阳山水蜜桃、自拍杆等时下热门元素结合,创作的“桃泥喜欢”“一拍即合”等泥偶。“他们在积极创新,慢慢跟上时代潮流,惠山泥人将被更多年轻人喜爱。”
戈羽涵回忆说,采访完丁国安,夜幕已慢慢落下,惠山古镇被灯光点亮,她的心中闪过了一个念头:“传统文化,也可以被点亮”。她说,希望通过做口述史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被看到。“我们准备好了,也有这个能力去接过文化传承这一面大旗,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被点亮,萤火虽微,愿为其芒。”(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