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千年古镇上唐

  | 浇洁 文 |

  江西抚河上游有个南城县,西汉时地处豫章郡——南昌之南,故称南城,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南城有个麻姑山,其神话传说“麻姑献寿”“沧海桑田”和“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皆缘出于此。

  南城的南部有个千年古镇——上唐镇,上唐镇里有个上唐村,距离县城26公里,建基于宋朝。俯看上唐村,处于南城、黎川、南丰三县交界,系南城之“南大门”。南大门一开,东挽山脉,西望上唐港,南临水溪。村口由西侧一条带状风水田延入,聚山间之灵气。

  近看,只见一幢幢风格相似、体量庞大的明清砖木屋,气势恢宏,是赣东商宅的典型代表。细瞧,宅院青砖灰瓦红石裙,山墙叠曲,墙高石厚。宅与宅飞檐翘角下,形成无数蜿蜒幽深的巷道,外人进入很容易迷路。只见侧开一个不起眼的小门,缓缓深入,一抬头撞见高阔精美的门楼,好似一碗粗粝饭,内里却裹着鱼肉,不由得让人惊叹!

  明清时期,随着江右商帮文化的兴起,交通便利的上唐成为商贾去往广东、福建的必经之道和区域内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天时地利人和,必带来经济的繁荣。

  到清代中叶,村中李氏在福建开茶行,“富冠通邑”,他们的茶庄名叫什么,回家就用此名建栋大屋,荣耀故里,这便是上唐人常挂在嘴边的“十记十号”。十记分别为祥记、和记、瑞记、义记、景记、观记、詹记……“十号”有长春号、佑发号、济化号、广丰号和元发号等,广丰号又叫观记,因此十记十号,只有十九栋大屋。

  这十九栋大屋,现存祥记的建筑最好,规模大,富丽堂皇。入内,厅堂左面便是著名的李氏藏书楼。李氏书楼,主人李祥辉,发达后藏书数万卷,远近闻名。咸丰年间,连曾国藩都敬慕前来观赏,发出了“吾邑尚无此巨室耳!”的赞叹。

  上唐村北面三华里处,还有“天下第三泉”——沸珠泉。泉池圆形,直径三四米,池深一米左右,砂砾浅铺,清澈见底,水泡喷吐,晶莹如珠。奇妙的是,水珠似通人意,人声越大,冒泡越多。人多齐声呐喊,泉池如汤沸,所有泉眼都突突冒泡,泉眼大的冒大泡,小的冒小泡,气泡从泉底砂中喷出,如珍珠成串依次摇摆升到水面,煞是有趣。且此泉有日喷七百吨的流量,泉水四季恒温,皆二十度上下。以手试探,温润如脂;掬水饮之,甘似琼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山好水必出圣贤。说到书院,不得不提南城的盱江书院,宋时江西“门徒千人”的三所书院之一,由首开宋理学之宗的南城人李觏所建。那李觏可了不得,博学通识,不拘旧礼,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渊源。另一所上千人的书院,是离上唐不到百里的金溪心学大师陆九渊所创办的象山书院。

  上唐西南六公里处,有朱熹题写的“活水亭桥”,一座长亭建于桥上,亭便是桥,桥就是亭,三拱两墩,一股活水从桥下穿过。朱熹叹其美景,在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天光云影”的上唐,风光秀丽,土地肥沃,山上盛产毛竹,水田适宜种水稻,大小水库700多个,水产养殖兴盛。自古富裕的上唐日日有圩市。

  富裕后的上唐人,日子越过越光鲜。民俗风情和风味美食,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上唐人一年四季可享受沸珠泉赐予的快乐,上唐老人,长寿康健,这里的水土好,八九十岁了,脸色红润、步履轻健,会手工篾艺、抽竹烟斗的老人随处可见。他们在自家老屋门前,喝着麻姑山上的茶,晒着青草味的暖阳,茶水氤氲中谈聊着李氏十记十号的辉煌……

  当然,最让人们感到生活好滋味的还是每早的上唐水粉。

  俗话说:江西米粉看抚州,抚州米粉看南城,南城米粉看上唐。上唐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好地出好米,好水养好鱼。著名的特产麻姑米,多出自于上唐,其色如银,粒如珍珠,早在宋代时就是贡米。上唐的山泉,味极甘洌,制粉尤佳。好米佳泉让上唐水粉的味道独一无二,它特别顺滑清爽有嚼劲。最具特色的还是鱼粉,取材自当地每天捕捞的新鲜鱼类,做成鱼头粉、鱼皮粉、鱼丸粉、鱼肉粉……营养鲜美,令人回味。

  上唐水粉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考究,匠心独具,其技艺起源于明朝,盛于清代。制粉人要在前一天选用优质早米清洗干净,放入山泉水中浸泡。第二天,和着泉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再用纱布包好,用大石磨盘压榨滤去水分,再把压干成块的米粉切开放入石臼中,用水车舂捣,揉压使其成为韧性极强的碗口大的米团,当地人叫“粸也”。次日早起,把“粸也”煮至下沉半寸后,捞起阴干,敲打成一个个小块,放入装有铜板细孔圆片筛筒的木榨机内榨成粉丝。食用时,按量放入热水沸腾的锅中,烫到差不多程度,用一个篾篓抄起,倾入装有佐料鱼汤的瓷碗中。如此出浴的水粉,理所当然的鲜韧滑爽。“和记”老屋上贴有这样一副对联,道出了上唐人对水粉的喜爱:“琼浆隽永朝朝爱,玉粉缠绵代代情”。

  上唐还有个七夕长寿粉节,从古至今都保留着七夕早上吃“长寿粉”也叫“长命粉”的习俗,祈佑人人健康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