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嘉岗 文 |
初夏的海南,已经热浪灼人。下午,冒着海口34度的高温,我特意来到网红书店——位于海口世纪公园音乐广场西北角的云洞图书馆打卡。站在海甸河边放眼望去,椰影海浪,在入海口宽阔的水面上随风荡漾。
造型独特的图书馆,犹如飘在入海口旁的一朵云,灵动而空透,轻盈更凝重,“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云中有洞,洞洞相通,称之为云洞名副其实。因当日预约已满且显示一周均无空位,所以来时也作了进不去的准备。未料在现场被告知,下午4点后会重新开放当日预约,通过后就能入内参观,意外惊喜让人不虚此行。手机上一番点戳后,终于抢到预约成功的通知。
进入馆内均需穿鞋套,这是我到过诸多图书馆中的第一次体验。这大概不光是为了室内整洁,更是为给读者创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云洞内部设计颇为现代,许多年轻人在洞窟式的阅读区或坐或躺席地读书,让你有一种仿佛来到敦煌经洞的感觉。当然更多是阶梯式的座席和围桌而读的阅读场所。“随意的姿态便于自由地思想”,在云洞,各式坐具能满足各类读者想要的读书姿态。所谓洞,其实都是镶嵌在墙上顶上,面向大海或天空的大小形状不一的视窗,让你在读书余暇,看天空白云飘过,看大海碧波无边,心中充满春暖花开的期待。
开架陈列的书籍琳琅满目,随意自取。我在艺术类书柜中选了两本浏览,很有收获,分别是讲述电影史的《走出上海》和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杨先让先生的《我为主》散文集。《走出上海》既从上海也从全国、世界视野讲中国电影发展史,不落窠臼。其中半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津、沪、穗、港等大城市几十种老报纸对电影相关报道的摘录,别开生面。这是由该书多位作者分别牵头,组织专门人员到各城市通过几年搜集整理的结果,颇似考古界的“田野调查”形式,这种对旧报纸活用方法,让我这个有新闻经历的读者很有兴趣。翻开《我为主》书目,有三四篇是作者对与晚年顾毓琇先生在美谈艺交往的回忆,让我这个无锡人读来格外亲切。顾老很多谈艺观点让人难忘:“中国的文、画,意最重要。作画,说话,写文章,首先是意,意就要靠道了。”“一切艺术家,就是要看书,读诗词。音乐,美术都需要诗,中国画与西画不同,就是有无诗意。”“艺术最重要的是‘重、大、拙’三字。曹操、杜甫的诗‘重’,李白的诗‘大’,陶渊明的诗‘拙’。要达到‘拙’,就要研究佛学。”此刻抬眼望向窗外,火球似的太阳正在西沉,余晖点亮海面,赛艇运动员正在奋力挥桨。海边摇曳的椰树和成双成对的打卡年轻人,瞬间成了活动的剪影。
走出“云洞”,不远处的跨海世纪大桥下,正在举办海口城市音乐节,裹挟着金属打击乐的巨大声浪和泛着金色余晖的平静海面,形成巨大反差,让你感受到这个海滨城市的生机和活力。回望夕阳中的云洞图书馆,忽然想起一个南美诗人的话,“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