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视界

《封神第一部》如何九年一“封神”?

导演乌尔善:一个流传了3000年的故事不会过时

  “封神”是每个中国人的童年记忆。“从儿时传阅的小人书,到明代写就的《封神演义》,再到异彩纷呈的各类影视改编,让‘封神’渐渐植根于我们心中,从8岁到80岁都有所认知。是为国民神话。”他说,这也是他耗费九年多完成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类型拓荒和工业化探索的动力所在。

  乌尔善阐释电影《封神三部曲》的创作初心:“想以先进的电影技术和当代的价值认知讲述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封神’故事。”他相信,一个流传了3000年的故事不会过时,正源自人们一次次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为其重新赋形。

  当代视角注入故事新编,让神话跨越时间之河

  “封神”故事流传3000年之久,不断被各种艺术样式讲述、改编。后世所演绎的“封神”故事,其蓝本大多基于宋元时期的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以及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而后者集史实、神话、传说之大成,将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宏大想象熔于一炉,在小说史上有着独特地位。

  电影《封神三部曲》循着《封神演义》的三段式结构。第一部对应小说第1回到第33回,讲纣王无道、诸侯反出朝歌;电影第二部自第34回至第66回,主题是西岐保卫战;第三部包含第67回至100回,姜子牙金台拜帅,武王伐纣,封神天下。

  乌尔善说,“家喻户晓”四个字是改编者最显著的题材红利,也是最大的创作难题。“故事新编里,世代传说的标志性人物、标志性情节都会保留,但从当代人视角出发,当代人接受的情感关系、价值选择、世界观共识其实已经沧海桑田。”不同时代说“封神”,都包含当代价值表达。对于电影《封神三部曲》,创作者站在21世纪讲述古老神话,当代价值观与戏剧性原则构成了改编的二分法,让古典题材跨越时间之河。

  比如电影不再效法小说以姜子牙为核心,而是选择年轻时期的“周武王”姬发作为主角重组故事脉络。通过一个“质子”对商王殷寿从崇拜到认清其暴虐真面目、完成自我觉醒的过程,追踪英雄的成长;也通过姬昌、伯邑考、姬发和殷寿、殷郊两组父子讲述中华民族内心恒定的正义战胜邪恶的亘古真理。

  又比如,传统印象里苏妲己“红颜祸水”“助纣为虐”,电影《封神第一部》沿用小说的狐妖设定,但重写了她与纣王间的关系。影片借姜子牙之口推翻“红颜祸水”的逻辑:“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与其说妲己祸国,毋宁看成殷寿自有心魔“招致天谴”——这组人物关系的创新刻画,给传统故事注入更多符合当代价值观的解读空间,更易激发当下共鸣。

  以高度的电影工业化,点亮三千年瑰丽想象

  “‘封神’是中国人自己的英雄神话史,兼具神话性与历史性。”乌尔善始终记得,当年《指环王》的上映带给自己的莫大震撼,“我觉得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神话史诗作品”。

  事实上,长达九年的拍摄周期虽艰难漫长,但从一开始,他就决心把“封神”当作长期项目来做,“3000年都等了,何况九年”。他觉得,用高度的电影工业化和先进的技术点亮三千年瑰丽想象,是今天电影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于是,他带着8000多人的浩大团队展开一趟不无拓荒意义的跋涉。无论华语电影首次采用三部曲连拍,还是科学管理调度8000人团队,都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比如视觉美学,封神故事从商周到明朝《封神演义》成书,时间跨度长达2500年。为从这一历史周期里找寻视觉依据,主创团队实地探访、调研资料,将元明道教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学风格融会贯通,构建起一套贴近现代审美的古典视觉体系。无论服化道还是置景,乌尔善都坚持复古不泥古,“构建神话世界的逻辑是,它一定是想象出来的,同时也要给人以真实感”。而“长巨姣美”的商王殷寿、凡俗智慧的姜子牙、神态端庄的元始天尊……电影里这些角色外形或许超乎大众想象,其实都有着经典文本的支撑理据。

  再看科技应用,雷震子何以变身神态拟人的巨型生物?墨麒麟怎样鲜活地动起来?九尾白狐能否做出带有人类情感的动作?饕餮又该如何做出符合生物学逻辑的创作?每个问号都指向数字角色,怎样让这些有生命体的数字角色毫不违和地融入中华传统神话卷轴,堪称难上加难。

  乌尔善说:“系列电影、史诗类型,可参考的样本大多为外国电影,但‘封神’的情感种子一定来自于我们的中华文化。”国民神话、先进技术、当代表达——电影《封神第一部》“开榜”,等待观众品评。

  (文汇报)图片来自剧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