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千里马与伯乐∶吴观岱与廉泉

  |廉 仲 文|

  2015年的1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一部系列专题片《太湖画脉》,其中第三集名曰《江南画师观岱柳》。

  该集在介绍无锡画坛名家吴观岱的成长与崛起过程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与笔墨,围绕“廉泉”这一人物的出现而展开。从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近代版伯乐与千里马的真实故事。

  酱菜园学徒

  吴观岱,无锡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意境开阔、苍劲浑朴,山水、人物、花鸟皆不同凡响。其门下桃李众多,当代名家诸健秋、秦古柳、薛惠山都曾师从于他,堪称近代无锡画坛的一代宗师。在千年的无锡画史中,他是具有全国性影响与本土风格开创意义上的大家之一。吴观岱于美术史的重要性,还于他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在他之前的无锡画坛,足足黯淡了将近五百年。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故宫博物院曾举办过《中国古代画家传世名画展》。其中,太湖一隅的无锡籍画家顾恺之、倪瓒、王绂,在十个席位中,即占据了三席,几可抵大半个江南。

  然而,随着公元1416年,王绂病逝于北京一家馆舍。对于无锡画坛来说,这标志着高潮的消退。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下一波的兴起,会间隔得那么久,直到五百年后吴观岱的出现。更没有人能想到,这位开启无锡画坛新气象的大师,他艺术生涯的起点,居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酱菜园。与顾、倪等有世家大族背景的前辈不同,吴观岱的出身十分贫寒。

  清同治元年(1862),吴观岱出生在无锡城里一户贫困家庭中。虽然,他自小便喜欢绘画,幼时也曾念过私塾,后终因家境困难,无钱继续上学,于是,便被父亲送到了一家酱菜园去做学徒。虽说每天洗衣、扫地、刷马桶,脏活累活干不完,被师父师兄呼来喝去,甚至拳脚相加,但至少还能吃上饭。

  一天,老板吩咐吴观岱去送货,顾客住在无锡一条专门销售书画文玩的街道。这里浓郁的书画气氛,令吴观岱不禁放慢了脚步。于是,就有了那充满好奇的一瞥,改变了这酱菜园学徒的一生。那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梅兰竹菊,色彩和线条构成的这陌生而新奇的世界,刹那间,如洪水倾泻,淹没了少年吴观岱。

  当晚,吴观岱受到了师父的严厉责罚。因为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那间装裱店前如醉如痴地看着,早已把送货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此后的吴观岱,再也无心酱菜园的活计,他常常溜出门去看画。任凭师父的责骂、父亲的大发雷霆,吴观岱依旧是我行我素——多次责打后,一怒之下的父亲,将其赶出了家门。

  是一位顾姓邻居收留了他。这位好心的邻居发现了吴观岱的绘画天赋,于是,便力劝其父送他去学画。可吴家实在是太穷了。幸而,这事被吴观岱的叔父知道后,答应负担其学费,其父这才勉强同意。

  在十四岁这一年,吴观岱结束了酱菜园的生活,成为了一名画师学徒,师从潘锦(昼堂)。

  凭画笔养活自己

  但是,好运气并没有太长时间。不久后,因为学费里一枚银元的真伪问题,叔父与教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可怜的吴观岱,奔走在双方当中,试图挽回。然而,最终还是被两扇紧闭的大门,赶到了街头。

  站在桥头,手里捏着那枚银元,少年吴观岱,再一次领略到了世事的无情与残酷。他的梦想,难道就这样被一枚银元击得粉碎了吗?所幸在吴观岱的眼里,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的新课堂,那就是往日他常去看画的那家装裱店。

  从那一天起,无论是刮风或下雨,装裱店的伙计总能看到吴观岱在装裱台前一站就是一天。他总是很乖巧,并不挡着客人的路,还经常帮着做一些杂活儿。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半年多。一天,装裱店的老板怒气冲冲地对吴观岱下了逐客令,因为他发现,吴观岱白天在店里观摩顾客送来的各种画作,晚上,凭着记忆临摹重画,几乎与原作不差分毫。致使原画主人纷纷抱怨装裱店,说是把他们的画随便借给外人。

  吴观岱又一次失去了课堂。

  不过,现在的他,已经有能力凭借自己手中的画笔养活自己了。画人最难,吴观岱起初专攻人物画,这直接为他带来了一份虽然名声不雅,但报酬还算丰厚的业务——为死者画肖像。贫穷使得吴观岱十分珍惜每一次可以换取铜板的机会。很快,他在无锡画界小有了名气。来找他的,也不再仅限于画肖像、遗容,他的润笔身价,也在逐渐上涨。

  吴观岱青年时代挣扎谋生,达到了一位画师所能够到达的最佳状态。然而,随着画约越来越多,吴观岱却日渐焦虑起来。重复的构图,重复的笔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观岱开始感到了烦躁。

  只是,步入中年的吴观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机会已经在悄然来临。

  廉泉慧眼

  一天,无锡城里一家蔡姓钱庄开业,他慕名请吴观岱画了一幅大型的人物画悬挂于中堂。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见了此画莫不赞叹称羡。也就是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异乎寻常地表现出了对这幅画的一见倾心。

  他叫廉泉,字惠卿,号南湖,无锡城内水獭桥人,光绪二十年举人。曾参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精诗文,善书法,酷爱金石书画,艺术修养极高,是苏南一带的名士,也是一个思想开明,同情革命的爱国者。当时还是清末,廉泉刚刚升任户部郎中,寓居北京。此次,他只是回乡探亲。

  廉泉收藏名人字画极多,庸常之作难入其眼。可是,吴观岱的画,却令他兴奋不已。

  第二天,他便请吴观岱到家中,试探邀请吴观岱随他进京。吴观岱自谦笔拙,仅以笔墨营生,从未想过北上发展。廉泉说:你功力深厚,去京城必能大展身手。谈话中,廉泉从吴观岱的神情变幻与犹豫中,探知到了他的顾虑,继而便言道:君之家境我已尽知,进京后,可以住在我那里,所有在京的一切开销应酬,均由我来负担,你只管专意作画即可。

  廉泉家学富厚,名画过眼无数,在书画界极负盛名。是时,吴观岱恭请廉泉对自己的画作品评。廉泉说道:吴观岱之画艺,正如蚕在四龄,吃的精,胃口大,正需大量观摩古人杰作佳品。如能不受生计干扰,专心精研一两年,必能破茧化蝶,再上层楼,未来境界,不可限量!

  这是一个近代版伯乐与千里马的真实故事。当画家知遇鉴赏家,当慧眼识遇慧根,吴观岱从此开启了新一轮的艺术征程。

  走向京城

  来到北京之后的吴观岱,如饥似渴地观摩廉泉的大量收藏,如入金山银海。他日夜揣摩名家笔墨,如醉如痴。短短几年,技艺大进,登堂入室,完成了由画师到画家的飞跃。

  人们都知道,清末的廉泉,是一位大学问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样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很有眼光的。所以,他把吴观岱介绍到北京,跟北京的艺术家交流,给了这位江南名士一个非同寻常的大开眼界机会。因为在北京能看到的好东西太多了,无论是廉泉的收藏、还是宫廷里的一些东西。不仅如此,廉泉还以他独特的修养和眼光,给吴观岱指出:必须从石涛下手!

  提到吴观岱学习古人,就不能不提石涛。当时,中国画的主流是“四王”,石涛与八大山人受到轻视。可廉泉独具彗眼,尽力搜集石涛作品。吴观岱对石涛也是推崇备至,竭力汲取他的画技。清初的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他们画风接近,都重仿古,推崇宋、元、明笔法,因其设色浓丽典雅,受到皇家喜爱,从而雄居画坛三百余年。而石涛则是明宗室后裔,亡国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因此,所画山水,笔法奇趣多变,笔墨恣肄。

  很快,吴观岱取法石涛的画作,在北京广为人知,还因此得了一个“石涛再世”的名号。从此,他专攻山水,在石涛技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自己博大雄健的画风。

  中年变法,又一次的华丽转身之后,吴观岱的时代终于到来。廉泉的确是吴观岱艺术生命中的贵人。他不遗余力地推介吴观岱,甚至将他荐入清宫如意馆当供奉,为光绪皇帝描绘课本故事。很快,吴观岱在高手如林的京城,打下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随后几年,吴观岱又跟随廉泉赴上海,经营文明书局,出版了中国最早一批珂罗版的中国画图册,为国画艺术的普及与传播,开创了新的路径。

  “江南老画师”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太湖画派这样一个概念,认为由吴观岱开始,大部分近代无锡籍画家的确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对传统画家身份的偏离。一般认为,宋、元以后的中国画,大体可分为文人画、院体画。只不过,近代以后的无锡籍国画家,虽然风格或近于文人、或近于院体,但更精确地划分,他们应该算是文人圈子里的职业画家,既不能归于院体,也不宜归于倪瓒、王绂一路的文人,因为他们大多出身于平民,幼时并没有受到过太多的诗书熏陶,只是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多年摸索,自成一家。既不是宫廷御用画家,也非纯粹书画娱情,而是首先将绘画当做一种谋生的职业。以吴观岱为代表的职业画家与院体文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更接近于新崛起的工商社会,更接近民间。吴观岱的出现,无疑是为晚清民初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强劲而泼辣的新鲜血液。

  这一点,吴观岱自己也意识到了,晚年他多以“江南布衣”署名,而人们也尊称他为“江南老画师”。此时,功成名就,桃李满园,渐入晚年的吴观岱,重回无锡,无疑已成为了无锡画坛当然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