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俊棠 文 |
2023年7月20日,我刚刚参加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黑龙江伊春召开的“2023大师工作会议”坐飞机到北京,手机上跳出许墨林老师逝世的不幸消息。其实在之前就收到孙亚琴医师关于许老师身体情况不好的微信,毕竟他体弱多病已有几年,我心里默默地祝愿他能挺过这一关。去年许墨林老师在疗养时,我特地去无锡看望了一次,他很高兴,尽管精神不好,还硬撑着和我拍了几张照片,我心里十分酸痛。
许墨林老师出生于宜兴市周墅乡(现在划归丁蜀镇)木石村,和我所在的双桥村也就4公里距离。他长我10岁,之前我们不相识,因他读完书后就一直在无锡工作,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们农民办起了紫砂工艺二厂。我担任厂长后,感觉到宜兴紫砂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是艺人文人的智慧结晶,不能光当日用品卖,应充分挖掘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1986年,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在接待条件很不好的情况下,举办了首届紫砂散文节,我们邀请全国一批知名作家如上海的柯灵、菡子、金晓东、林伟平,北京的唐达成、林非、李国文、吴泰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郑法清、谢大光,福建的何为、郭风,江苏省作协的艾煊、海笑、陆文夫、高晓声、忆明珠、杨旭、苏叶、赵翼如等等。也许考虑到首次紫砂散文节在宜兴举办,因此,省作协也通知了常州的章辰霄和无锡的许墨林,苏州大学的范培松、朱子南,就这样,我和许老师才有了接触。37年来,参加这次散文节的作家们大多已离世,剩下少数几个也再难联系,而唯有墨林老师,我们的友谊长跑从未中断,而且历久弥新。首届紫砂散文节期间,来参加的作家,大都写了赞颂宜兴陶瓷、宜兴紫砂的散文、诗歌。之后文人写紫砂的越来越多,至今连续不断。我离开紫砂二厂后,散文节未能连续举办。直到2016年,我利用在陶协工作的机会,邀请了尚健在的几位作家,举办了一次“文心壶韵三十年”的活动,可惜已物是人非,无法奢望当年的作家阵容,许墨林老师倒是兴致十足地参加了这次三十年再相会的活动。
墨林老师一辈子从事他所钟爱的文化工作,是无锡码头上公认的知名文化学者。他作为一个宜兴人,何尝不想为宜兴的文化助把力呢,他看到我在致力于紫砂文化的挖掘弘扬当然十分高兴,于是鼓励我、鞭策我,向紫砂文化的深处挖、高处走,说当厂长再忙也不能忘记学习,要拿起笔来写点东西,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还要积累精神财富,这一点我深受鼓舞。
1982年至1992年,我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作整整十年,从扩建办主任到副厂长、厂长兼党总支书记,三千几百个日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建了一个千人工厂,延伸双桥、西望两个分厂,为周边农民搭建了一个致富的平台。工作确实很忙,也很苦很累,哪有时间坐下来写文章,仅仅和好友盛畔松编了一本《紫砂春秋》,出版后虽受到好评,但总觉意犹未尽,也辜负了墨林老师的期望。
1992年6月至2002年6月,我“误入官场”十年,在市政府经济综合部门工作,期间还挂职国有企业宜兴水泥厂两年半,工作不可谓不忙,却也毫无建树。在这段时间里,墨林老师也常来宜兴,看望一些紫砂艺人,说起我离开了丁蜀,离开了紫砂,他觉得十分可惜,指望我能重新回归,扛起弘扬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的旗帜。
2002年6月,宜兴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并推荐我作为会长候选人而顺利当选。墨林老师听到消息后,立即从无锡赶来,祝贺我并鼓励我做好陶瓷、紫砂文化这篇文章,我也深以为然。当今的陶瓷、紫砂产业,既是经济属性,也有文化属性,而且文化属性已远远高于经济属性。于是协会团结一批文人,短短的几年内就编著了《宜兴陶瓷史》《宜兴紫砂陶》《宜兴均陶》《宜兴青瓷》《宜兴彩陶》《宜兴美陶》《宜兴工业陶》几本专业书,陆续编著了《紫砂研究》1—6辑,一下子把协会重视陶文化、紫砂文化工作彰显出来。
自到协会工作后,我不忘墨林老师的期望,除了组织人员编书,自己也开始写一些陶瓷、紫砂方面的文章。到2007年,估计已有10万字的稿子,就请来墨林老师这个高级编审,让他先过过目,是否可结集成书。他认真翻阅后,认为完全可以,于是我的第一本随笔散文在墨林老师的精雕细琢下成书了。这段时间里,关于景德镇“瓷都”称号,被南方一个产瓷区戴在头上,因此业内外有识之士议论纷纷,而另一个产陶区也仿效,向中陶协申报“陶都”称号。于是我写了一篇《永远的陶都》,以正视听,宜兴,才是名正言顺的中国陶都。在选编入书时,墨林老师说,你的第一本书名就叫《永远的陶都》,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墨林老师不仅精心编审,看到我的好友盛畔松写了序言,他就即兴写了一段跋,他说:“出于对文化人的敬重,史俊棠和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学者、教授、陶艺家结下了情缘。杯酒谈文,品茗说陶,砥砺切磋,敞襟抒怀,不可否认,这些人的人品、学养、见地、气质、追求,给了史俊棠有益的濡染和启迪。”
第一本《永远的陶都》出版后,在墨林老师的鼓励下,五年来又陆续写了一些文章,手头的稿子又厚厚一叠。于是,再次请他来指点,他认为比第一本的文章有进步。在他编审下,第二本《唱响陶都》由上海锦绣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这次还请了装帧设计家周晨先生一道参与,而且墨林老师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他写道:“水与土、土与火,紫砂文化,注入了他的血肉,捏塑了他的灵魂,他唱的是生命赞歌,感恩的赞歌!”
之后的五年中,我又笔耕不辍,向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的“深处挖、高处走”。于是,第三本《守望陶都》仍然在墨林老师付出一番心血后,于2017年10月份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徐风写了序言,墨林老师禁不住又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后记。也许是为我高兴,也许是看到宜兴紫砂文化的繁荣,他在后记中写道:“无愧于心,无愧于脚底下的这块热土,也无愧于陶都成千上万对他这位会长寄予厚望的从业者!史俊棠每想到他是以拳拳报国之心,以一生的执着,去做好守望陶都的一件件事,他就会思绪万千……”
都守望了,还写不写?墨林老师说,你还是要不停地写,你手写你心,何况你还在陶协会长这个位置上,你肯定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写。于是我并未放下手中的笔,只不过陶瓷、紫砂以外的内容写多了,家里家外的,父母弟妹的,尤其是写了不少对已逝老朋友的怀念文章。三年疫情,足不出户,除了看书,就只能写点东西了。五年出一本书,是我的目标,当然不能和专业作家比,但对我这个初中生来说,自以为是够努力的了。原设想,2022年可以再弄一本,只是墨林老师的身体不太好了,发一些稿件给他也无法多看了。我叫他安心养病,待身体好后再说,他也满怀信心,答应拖一拖,他身体一旦许可,再来帮我编审第四本书,而且书名我们都商量好了,叫做《陶外集——凡人琐事》。
墨林老师走了!我的书还出不出?我思前想后,为了不辜负他生前对我的期望,也为了缅怀他的教诲之恩,我一定出,包括收入这篇回忆文章。前三本书都有他的辛勤付出,而这本书竟然编入了缅怀他的文章,真是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最近又翻了翻这三本书,感觉墨林老师并未走远,似乎还在关注着我,还在鞭策我继续努力……
7月22日,墨林老师的儿子许俭打电话问我赠送的花圈怎么落款,我的回答是:学生史俊棠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