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如何缓解家长“幼小衔接焦虑”之识字篇

  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它包括身心准备与适应、生活准备与适应、社会准备与适应以及学习准备与适应等。

  家长们的焦虑来源还是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很多家长通过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学习拼音、识字、计算等,以期能够赢在起跑线。其实,单单就孩子的学习准备与适应来说,家长们需要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因为这是孩子学好具体知识内容的前提条件。

  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应“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一年级课本中的很多字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在幼儿园,孩子知道自己是大(1)班的,“大”这个字,他们看见就会读,很多类似于“上、下、日、月”这样的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上小学前,孩子有没有掌握这些字不是最重要的,有认字的愿望与热情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孩子对汉字感兴趣比较早,两三岁的时候就指着路边招牌,问大人上面的字怎么读,有的孩子在和大人一起读绘本时,就有意识地用小手指着字。这些识字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是对母语天然的亲近,这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具体认识了多少个字,而更应关注孩子在生活中对于文字符号的兴趣和意识。识字的内容一定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如小区名称、拿取快递的指示牌、超市广告、地铁站牌、各种场所里的安全标志、感兴趣的绘本书名等,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找、说一说、认一认,让孩子从感受到逐步认识,自然习得。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刻意强化和机械训练。家长也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注重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孩子不断感受汉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萌发孩子对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活中文字符号的关注,在自然的情境中不断丰富“前识字”经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幼儿园“前识字”环境的打造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一般7岁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刚刚具备将事物的规律简单抽象化的能力,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识字教学并不是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学习一个汉字,是在学它的音、形、义。

  比如“目”字,mù是它的读音,目就是眼睛,四四方方的外框就像眼眶,中间的两横像眼珠,如果你把这个字横过来看,它确实就像人的眼睛。上小学前,孩子可能接触过“目”这个字,但上小学后,老师会告诉他“目”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这就是汉字学习中蕴含的思维梯度。

  另外,和识字相关的拼音的学习也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自2016年启用部编版教材以来,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的教学顺序由先学拼音再认字变为先认字再学拼音。因为拼音字母的外形是抽象的,在孩子的脑中并没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字母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孩子没有任何感知,也就不可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习拼音时,总会出现读不准、拼不快、混淆“b”“d”等形近字母的原因。一年级的拼音学习课堂,教师会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学用拼音。

  (杨洁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