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晚报记者 陈钰洁)“考古前置”政策下,考古项目剧增,出土文物数量也迅速攀升。日前,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和文保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太湖之滨,围绕“考古前置背景下出土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这一议题展开研讨。
2019年江苏省开始实行“考古前置”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新开展发掘项目达613项,发掘面积超过367747平方米,新出土各类遗物标本7.6万多件。
数据资料显示,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全年收到省、市文物局委托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达120项,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余项,工作量是上一年度的5倍以上,2022年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88项,完成考古发掘项目16项。平均每10个考古勘探项目就新发现一处遗址或墓葬区,出土了大批文物需要修复整理。
“考古和文保人才数量与激增的考古项目、出土遗物相比明显短缺”,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介绍,考古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人文社会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优化。为此,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和文保领域与会专家经过认真讨论,发起了这份《无锡倡议》,呼吁多方联动,社会参与,学科融合,共同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与利用之路。
《无锡倡议》中提出,要树立“大考古”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保护修复,进一步探索文物保护修复和利用的创新模式,培养壮大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长效性;同时,呼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出台更多支持各级考古机构和高校、社会力量合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行业发展。
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大量文博技能人才,《无锡倡议》中提出,要加大相关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畅通体制内外就业发展通道,搭建人才稳定向高层次发展的平台,鼓励建立完善多元化文物保护修复人才评价机制。同时,加快考古与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使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以能进一步促进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的发展,并解决体制内人才招聘的专业设置限制。在此基础上,推动考古发掘成果转化,建立考古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保护成果的展示与活化利用机制,让考古成果最大程度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