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鸿 文 |
散文集《那年春节没回家》,是作家孙卫卫对自己成长之路真实且完整的梳理与书写。有年少时痴迷阅读的种种境遇,有工作时参加文学笔会的点点经历,有回望故乡时克制的表达,有回忆师友提携、帮助、鼓励时的丝丝情感。一路走来,孙卫卫是幸运的、幸福的,也是坚定的、从容的。散文之所以感人,皆因文字里站着一个个性充沛、元气满满的人。读其书,想见其人,在这部散文集里是自然而然的。
细节即瞬间。生命中许多寻常的瞬间,当时已然可贵,长大后细回想,更显珍贵。提及一路走来享用过的暖阳照耀与清风吹拂,孙卫卫情到浓处不是只有感情的流淌,更有细节密密的接续。这些细节之所以被郑重地、准确地写出,在于它们是重要的,甚至可遇不可求的。岁月流逝,它们依然鲜活地烙印在心门上。对见过的物、遇到的人,卫卫是充满感恩的。反过来讲,被孙卫卫铭记于心的这些细节,恰恰勾勒出他单纯、善良、努力、感恩的诸多品质。细节支撑起经历,经历内含着品质,人就鲜活地跃动在字里行间,散文因之具备不俗的感染力。
《我羡慕你们的青春年少》中有一句话,读之即瞬间击中我心——“如果有机会,我想去你们学校,到你们班上,我们一起听王老师讲课,好吗?”给15名小学生的回信中,孙卫卫有真诚的祝福、殷切的期盼、关爱的点滴,唯独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这些文字并非儿童文学作品,但是一起听课的期盼,已然把炽热的少年心展示出来。既然可以打动我,那么,打动孩子们自是必然的了。可以想见,收到回信的包括王筱雅、刘丰仪在内的孩子们,内心会有多么激动。这份鼓舞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其注入是无声的、恒久的。
孙卫卫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读者只需细品集中任意一篇文章,即有自己的答案。这其中,最能给少年读者以深刻启迪的,莫过于他对书籍与生俱来的痴迷与热爱。
在二曲书店买书时,他站在柜台外面,让杜叔叔给他拿想看的书,杜叔叔拿过来好几种,向他热情介绍。这个画面在孙卫卫的脑海里,亦在他的文字里不断回放。“回到家清点数字:我的是155本。”从张之路老师家中淘书出来后,卫卫的满足感不言而喻。被旁人误认为收购旧货的又何妨?那些遗落在记忆深处又因网络提供便利购得的旧书,通过各种渠道凑齐的山东画报版孙犁《耕堂劫后十种》,与这些书籍相关的出版社、版次、定价、印数,以及其中印象深刻的若干文章,还有与书籍有密切关联的诸多往事,都是坚硬的细节,都是热爱的流淌。
与之同频的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喜欢书》《书香,少年时》等一系列读书随笔,在读者心中埋下的书香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因为爱书,所以愈发地爱着热气腾腾的人世间。这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也是抵制万千诱惑的清醒坚守。成长至今,收获至今,若无书籍的帮助与成全,孙卫卫定无如今的静气与书卷气。“读书和写作到底为了什么?从大处说,希望影响更多的人,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从小处说,守住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做一个认真的人、踏实的人。”《后记》中的这段话,道出好书对于读者的意义。被孙犁、汪曾祺等名家作品影响过的孙卫卫,通过自己的写作影响了许多不认识的小读者与大读者,这种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被好作品影响过而泛起波澜,源于书籍的美好亦源于心灵的敞开。
表达的朴素、简洁与情感的赤诚、真挚,是孙卫卫有别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的鲜明特质。不是说别的作家不具备,而是说这是孙卫卫一以贯之、从未改变的特质。这并非他的固守己见、不知变通,而是他长久以来的美学坚守,从他荣获大奖的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问世至今。在纷扰聒噪的当下社会中,这尤其可贵。多少作者随波逐流,渐渐失了自己本真模样,渐渐成了随时可以被替代的某一个,渐渐失去可贵的自知之明,但孙卫卫的坚守,从未改变。
这部散文集中,有的文章写于几年前,有的文章乃这两年的新作。时光流逝,不变的是卫卫一颗赤诚、真挚的心灵。文如其人,在孙卫卫这里是确然的。他安静,他自守,从来不被周围的热闹或文坛上的嘈杂所影响的他,在自己熟悉的轨道上行走,在自己认可且热爱的道路上走着。他不在乎速度快慢,只是走出自己的模样与风范,是最从容也是最满足的。这部最新散文集《那年春节没回家》就是他甘之如饴的明证。
《那年春节没回家》,孙卫卫 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定价: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