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萍 文 |
惯常以花识树,那么,等花谢了,迷失了它的名字,便好似失落了朋友。
好在,终于从似曾相识的枝干、形色可爱的叶片间,蓦然发现,原来我是认得它的。它的颜色,它无香而耀眼的花朵,都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夏日的到来和远去。
于是那发现的快乐,也就比拟了从千千万万人中,从瞬息变化的岁月中,重逢了老友的惊喜。也同样具备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快乐。
《论语》的开篇,当然不会随意安排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老师要告诉学生的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共同探讨学问、互学所长,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朱熹推崇说,这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而我们不妨断章取义,回到上面重新认识的植物朋友。
看它略见稀疏的枝叶,光洁纤长的树干,亭亭而立,仿佛身披红纱的静女。秋阳清澈,更为鲜明的叶片涂上了一层薄薄光彩。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是的,我记起了它的名字,紫薇。
曾经,欧阳修看到聚星堂前紫薇花开,感它幽姿独具,也不自怜,也不自伤,在错过春景鲜丽繁华,独对夏日炎炎时,怡然自喜。感花也是感己,欧阳公写下诗句:“岂无阳春月,所得时节异。静女不争宠,幽姿如自喜。”
它在春天里生发嫩芽,在汪洋恣肆的花海中沉默。它不与春争艳,却在夏日的骄阳下灼灼其华。
夏蝉藏在树荫里咏叹清露,紫薇高擎着红艳的颜色,吸取炎海变清凉微笑。
紫薇,亦作“紫微”。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似以花为名,实依星官名、三垣之一的紫微垣而改,其后古人诗句中也常用来暗指中书省,《晋书·天文志》上说,“……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因此,也指帝王宫殿。
但是花本无心。百日花期,说长也长,说短,也很短。
不待一树浓姿细细看,秋庭暮雨已类轻埃。
天气转凉,秋为之实,叶染霜红。当霜叶凋零,天空下的紫薇又静现疏朗。
从春到秋,从夏到冬,万物变幻着颜色。生发,茁壮,守拙。于是期待着,明年,花开时节,老友归来。
这是自然的馈赠,是宫商角徵羽,在季节的催动下,回荡在每一条琴弦之上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