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咏梅 文 |
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馨姐姐发来信息:“快来唐虞看看哦,井湾那片火红的花!”在井冈山脚下的唐虞,隶属江西省遂川县草林镇。馨姐姐在草林镇“红色圩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开辟的第一个红色圩场,开着一间清雅小药铺。悬壶济世、相夫教子之余,她喜欢写诗,走在乡间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周末,约上几位好友从县城出发,还没到草林镇,馨姐姐信息又来:“三眼桥,下车哈。”三眼桥?有啥好看?我心里犯起了嘀咕。
三十年前,我考入县重点中学读书,从百余华里外的山村往县城,每次路过这一处春有浓雾、冬有霜雪的小村庄,司机就会喊:“三眼桥,下车!”尔后,十几年辗转乡镇工作,又在县城里安了家。每当酷暑难当的日子从县城返回乡下,车一到这清凉无比的山中小盆地,心里就知道:“三眼桥,到了!”但我自己,似乎从未深入过这个村庄。
听馨姐姐的,看看三眼桥。一进村口,一弯青砖围栏的清水池塘,稀疏荷叶间仍盛开几枝红莲。沿山坡缓缓而下的三十几栋簇新小洋楼,错落有致摆在画框似的田园间,红色的屋顶映照丽日蓝天,特别亮眼。记忆中寒酸瑟缩的土坯房早已经不见影踪,山间绿竹清影衬托着白墙黛瓦,古朴宁静。簇新柏油路蜿蜒逶迤,连起一户一户农家,楼院门口种植三角梅、美人蕉,火辣辣怒放迎风飞舞;小角落随意摆放的小盆米兰、香茉莉,米白色花苞吐露清香,牵引寻芳人的脚步。
一座座小楼的雪白院墙内,种着桃李、枇杷、杨梅、青柚等各类果树,圆圆的柚子在秋日安静的阳光里,青绿渐转橙黄。“何园”——我家本姓何;“有燕来巢”——春燕呢喃到我家,新泥筑巢来祥瑞;“孝园”——自是此家多出仁孝子孙;“博士院”——何家一门出了两位女博士,谁说女儿不如男……品读一个个满含书香的小院名字,深深感动:这不仅是生活富足的山里人安身的美丽田园,更是多少外出闯荡满载乡愁的游子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
近正午的阳光有了灼热力道,信步来到后山坡一片青青竹林里。青石台阶上坐下来,侧耳倾听风从林梢扫过。瞧,一丛青绿半焦黄的瓜秧下,安静地躺着两只双胞胎似的小南瓜:一个侧卧草丛俏皮地抬起小脚丫,另一个紧紧依偎着枯树桩婴儿般安眠,真真爱煞人!
竹林下,一口方井内山泉汩汩涌流。
在金盆似的小村中央,映入眼帘的一切亮丽清爽,崭新的村委会大楼,门前小广场一片青翠芭蕉掩映着文化墙, 诉说着“唐虞”村庄先祖的历史。
据村党支部小青书记介绍:唐朝末年,李氏家族为避战乱辗转广东兴宁迁居此地,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后又在左溪河上筑起三连拱的石桥,因此古村又名为“三眼桥”。后世子孙李安顺为纪念祖辈历史,以示尊祖爱贤不忘来路,更名“唐虞”。听村里人说过:唐姓,其实就是唐朝李氏的遗族,为避祸,从李姓改成唐姓。“虞”有忧虑、担忧之意,寓居安思危、艰难求存的精神。
现在美丽富足的唐虞,原来就是往昔过路人几可忽略不计的“三眼桥”。
我们终于走上建于两百七十多年前、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三眼桥”,三个挂满青藤的半圆石拱与投在左溪河水中的清丽倒影,连成水汪汪的三个圆月亮。上游两百米处,新建水泥桥平整坚实,连接新省道,绕开一片屋场贯通小村南北。宁静夜晚河风习习,村里男女老少踏着月光,手提竹椅来这老桥上纳凉。昔日车水马龙身负重荷的“三眼桥”,已经成了村里人闲暇休息的好地方。
走进新唐虞,走进一处原乡人梦中追寻的桃源新景图。
这座承载着这片土地世代耕读记忆与乡愁的“三眼桥”宛如一位“隐士”——它已回归清风明月,成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