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嘉义 文 |
去年秋天迁居至城南方桥一带,从楼房北窗望去,可见市工人文化宫附近蓝天白云下的幢幢高楼气派不凡,但眼皮底下那一墙之隔、开着天窗的两幢仿欧式老洋房,破旧不堪,无人问津,一度成为我解不开的谜团。
今夏的一天,忽见那几个天窗外有人影出没,还有大吊车晃动。据说,那个地块规划成社区公园,已经开工建设,除了绿化景观与休闲设施之外,重中之重便是修缮这两幢中西合璧风格的老房子,而我的谜团也有望解开。
一日,我散步到工地围挡外,找到上锁的铁门便敲击起来。一位戴安全帽的小伙子闻声过来问我干啥,我说,“我就住围墙外,听说老房子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想进去给文保石碑拍个照。”他回答:“施工现场,闲人莫入。但我可以拿你手机去拍一下。”几分钟后,我的手机里便定格了老房子的“身份证”。原来这里是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9月8日公布,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仲卿、周锡庆旧宅。1934年建造时,老地名为申明村北闸桥,现改为锡南路。两幢民囯老宅院,兄长周仲卿宅在东,弟弟周锡庆宅在西,均青砖清水砌筑,各面阔三间10米,前后三进26米。每进之间均有天井,至今仍保存相当完整。1944年,此宅被设为抗日后方医院,救治新四军游击队伤员。建国初期,这里成为苏南供销合作总社的会计学校。1959年,又曾在此开设无锡农业学校,是无锡历史人文的重要遗迹之一。回到住户,邻居雪浪人老殷告诉我,解放初期,无锡县卫生局曾在洋房之北建造平房十间,开设无锡县卫生学校和血防站,他年轻时因血吸虫病入住治疗过一段时间。后来这里转为无锡县制药厂,后更名为无锡市第七制药厂。
原住民每每说起周氏,都知根知底,周仲卿生于1898年,系方桥塔上人,出身贫寒,14岁去上海学艺,20岁创办祥发翻砂厂,后又开办祥丰铁管厂、大新铁厂等,并在苏州、无锡等地开办多家冶坊,曾任上海翻砂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如今,经历了近九十年的风雨沧桑,周氏兄弟老宅院正在按原貌修复。令人欣喜的是,今年5月下旬,林业管理部门派专家实地查明,老宅南侧保护范围内尚存4株桧柏树、1株广玉兰,庭院内还有3株桂花树,树龄皆在80年以上,拟登记入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名录。
夏花落了秋桂香,金桂谢了菊花艳。自从探明周氏旧宅的前世今生,我一有空便从公寓顶楼北窗向那两幢洋房眺望,望着那一片绿荫与宅院慢慢焕新,期盼着这个有绿色景致、红色故事、多彩光环的小巧玲珑的社区公园,在辞旧迎新之际拆掉围挡,对外开放,而我,会和邻居们一样三天两头前来打卡,漫步,拾掇时光的碎片,呼吸新鲜的空气,用手语与晒太阳的小狗小猫对话,不管它们看得懂还是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