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江 文 |
2022年底,陈染出版个人文集典藏版。她在扉页附了一句感悟:我仿佛重新出生。这句话耐人寻味:仿佛重生。一个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词汇。
陈染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作品潜性而诡秘,个人化写作强烈,擅长用形而上的思索洞察生活。譬如她的《凡墙都是门》,在文本中尽力展现抽象的诗意,将生活的外部杂质过滤,使作品既保持着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发挥诗性语言的感染力,勾勒出生命历程中的心灵图景。从《私人生活》中,可以读出,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小说形式的美感由此体现。
实际上,陈染本人同样一直过着形而上的生活,似乎不食人间烟火。记得她在某篇散文中写到去某处领取一笔费用:“坐在出租车经过北土城东路时,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普通人而言,就是一段路而已,去取钱觉得开心也很常见,为何单独强调并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以为,这可能与她生活中某个阶段的状态密切相关。用世俗化的理解,就是有一类人天性喜欢孤独,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世人所懂,于是,孤独感随之产生。在我看来,陈染的孤独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领域的享受,幸运的是,她找到了那个安静的状态,吃喝拉撒睡和平时一样,只是不需要和同类交流,只在自己的空间里回归内心的澄明。
我对那种试图从写作中获得解脱和疗愈的作家很感兴趣。陈染她们无时不刻去掌控和感受内心的自由,我观察到,很多独特的女性作家身上普遍具有这种对自身智慧的过度依赖,喜欢在作品中投射内心经验,同时寻求精神上的优越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反而容易转化为另一种不安全感,难免陷入某种程度的自恋型封闭人格,同时又不愿承认是孤芳自赏,于是不得不重新建立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机制。
陈染在文本中有精神分析的喜好,讲究意象表达的独特和思维的绵密性。譬如,在《与往事干杯》中,她记述深刻而繁复的内心体验。经过巧妙穿插,使得突兀的部分变得缓和、柔顺。对事物发生的缘由条分缕析,这种浓厚的兴趣使陈染尽情发挥自身睿智,穿透人性隐秘的角落,直达灵魂深处。
我以为,所谓开悟,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精神内耗为零或接近于零。这是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内心的修炼。光阴像一场巨大的梦境,穿梭于理智与情感间。陈染的很多作品,喜欢对时间感进行重塑,这种态势让文本获得反复阅读的生机。假若用探究的方式追根探源,来系统性地感受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想必每个人都觉得繁复而庞杂。有时,甚至在迷惑和错愕中来不及做回应,就被时代洪流挟裹向前。譬如在《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可以看出陈染内心的拉扯,是和精神的牢笼成正比的,这种边界感有女性的内涵和智慧,能意识到自己的坚定、谨慎、敏锐,也意识到存在着固执、阴沉、自我为中心、冷漠等缺陷,问题就在这里:即便意识到也难修正。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发出的感叹:懂太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思辨让人兴奋,是一种人类挣脱信息茧房的自我拯救,更是一场逻辑的角力,或者思想的漂移。正如博尔赫斯在《永生》里说:“没有比思考更复杂的享受。”人类通过不断觉知和成长,学会为自己负责。当一个人明白自身本源自足,就懂得过去所有经历的变化,开始放出光芒。因为每人的经历、阅历、修养、耐力等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呈现不同的归途。
无论人类如何发展,始终还是生活在某种局限里。人们总是无法准确地平衡自己。这方面,心理学大师森田正马的精髓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他的理念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但能够真正做到并领悟的却不多。我以为,个性真正的独特在于抽离,进而完成自己的内在需要,获得一种生命的真谛。陈染的独特风格,类似于音乐圈的暗黑系,意象之间密不可分。主人公在追寻精神自由的同时,拒绝与叛逆是个性的避难所,进而转化成为新的内生力量。
按照荣格的理论,我们终其一生要做的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性化。但是人格的提炼和贯通是非常复杂的东西。陈染内心的防御是综合矛盾体,她在作品中回眸凝视少女时期、青春时期,在追寻一种保护欲的代偿性满足。因此,建设美好而恰当的亲密关系,以及拥有健全的现实感非常重要。事实上,陈染也是在疗愈自己内心的小孩,以内观的方式回眸从前,重温往事,她在文本中做到了平静如水,不喜不悲,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寻找真正的存在感。
可以想象,尘世中的欢乐和痛苦最终都会成为时间的缩影,但我们每个人可以在局限之内尽力把握心灵的自由,找寻隐藏在深处的多种可能性。村上春树有一句著名的金句:“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的结束,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当你穿越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不再是原来的人,那是因为你已经获得新的生机。就像陈染那句话:仿佛重生。
《陈染文集》(六册),陈染 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2年出版,定价: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