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从语言中重拾中国记忆

读《中国人的称呼》

  | 甘武进 文 |

  “晚生”,跟什么时候出生的没关系。“晚生”是古代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翻开《中国人的称呼》这本书,我们可从中进一步得知:“晚生”与“先生”相对应,意思是自己晚生于先生,所以学识比不上先生。如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萧云仙道:“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谢不尽。”

  作者刘一达,知名作家。本书是一部系统解读中国人称呼的书,囊括了从古至今人们常用的近300个称呼,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到现今社会。作者以中国人的称呼为出发点,辐射式发散话题;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书中的称呼引经据典,做了详细考证,许多都是鲜为人知,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全书视野广阔,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知识讲解,循循善诱,幽默风趣,令人有“开卷有益,开阔眼界”之感,让我们从称呼里探究文化历史,从语言中重拾中国记忆。

  人活着,总得跟人说话吧,但是没有称呼,您就没法跟人说话。称呼,是因亲属或其他关系,以本人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称谓。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属称呼,另一类是社交称呼。称呼有严格的规范,如母亲的弟弟叫舅舅,不能叫叔叔;叔叔的夫人叫婶婶,不能叫姑姑等。按中国人称呼的规矩,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名字的,下级对上级也如此。称呼涉及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地域差异等,尤其是古代称呼的演变过程,需要引证和考据。

  “娘”作为称呼,古代字义是年轻女子,后来才指的是母亲。这一点从现在还在应用的一些名词,如姑娘、新娘、伴娘等,就能看出来。“娘”字的本义是善良、美好。《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良,善也。”这与“娘”的字义是相吻合的。据有关文字记载,“娘”作为母亲的口语,最早出现在汉代。《古乐府》里有这样的诗句:“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由此可见,那个时期的人,已经把母亲叫“娘”了。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说明自唐开始,“娘”的称呼已经普及流行了。

  有的称呼千年不变。“伯父”是指父亲的哥哥。东汉的刘在《释名·释亲属》中说:“父之兄曰世父,又曰伯父。”“伯父”多用于书面语,平常口语称呼“伯”。假如父亲有三个哥哥,那么“伯”就要列为“大伯”“二伯”“三伯”,见了面也这样称呼。“伯”字又是老大的意思,按古代人的称呼,兄弟大小排列为:伯、仲、叔、季。即老大是“伯”,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四是“季”。中国人有时用伯、仲、叔、季的排行来起名,比如孙仲谋、董仲舒等。在人名里发现有伯、仲、叔、季的字,便能知道他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几。

  称呼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语言,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称呼上的混乱和缺失,给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麻烦。本书拾遗补缺,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通过观察社会现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人称呼的历史发展脉络,使这些称呼变得好认、好记、好说,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中国人的称呼》,刘一达 著,中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定价: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