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养正学堂杂记

  | 鉴明 文 |

  养正学堂在什么地方?它就在我老家宜兴市湖㳇镇。现如今那座位于湖㳇镇政府隔壁的湖㳇实验学校,其前身就是养正学堂。

  追溯起来已经是清末年间的事了。据《湖㳇镇志》载,1902年,有一个名叫李荫棠的举人,老家在湖㳇镇上,他学成归乡后,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在李氏宗祠开办塾学,改旧制、立新学,广招童生,拉开了湖㳇学校教学的序幕。四年之后的1906年,李荫棠协同本镇才士李尔康、李听初、白楚士等人,集资创办以“正言、正行、正身、正学”为办学宗旨的“养正学堂”,招收学龄男童入学,李荫棠任堂长。“养正文化”开始生根发芽。

  清末的宜兴与全国各地一样,教育救国成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志向。湖㳇镇资源丰富,又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带,是山货集散地,贸易较为活跃,素有“银湖㳇”之称,普通百姓的生活向来有所保障,这就为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养正学堂开办后,课程设置起初以国文为主,后来从宜城请来了徐少石、裴礼和两位老师,才开设了算术课,不久又开始兼收女生。学堂学生人数的陡增,很快让李氏宗祠不敷应用,李荫堂、李尔康等人遂计划将镇西一处用于慈善活动的广善堂扩建成校。新校舍的兴建得到了全镇父老乡亲、商界士绅的热情支持,而迁入新校舍的那一天,养正学堂也更名为广善小学,由李尔康出任校长。“一声兴学,万家解囊,风气开山乡……”这首当时在学校广泛传唱的校歌,生动展现了湖㳇崇尚教育的风范。

  发展教育已然被湖㳇的乡民们视为了硬道理。由于各界对教育的重视,1921年春广善小学由初级小学改制为完全小学,一开宜兴县“完小”教育先河。但在国运不昌、国势不振的年代,教育救国又岂是读几册老式课本就能实现的梦想?必须寻觅一条彻底改造旧社会的新路。1926年,担任中共宜兴特委的李旸谷出任广善小学校长,他在策划、发起宜兴农民秋收暴动的同时,积极弘扬“养正文化”,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并着手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他深知要彻底改变社会,就要从改革教育抓起。遗憾的是李旸谷的教育改革尚未推开,他便英勇牺牲了,就在他牺牲前夕,他的案头仍摆放着《广善小学教育改革纲要》手稿,这份手稿成了当时极为难得的一份教育改革指南。1931年,广善小学正式更名为湖㳇小学。

  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养正文化”的种子虽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制,却从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生长。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湖㳇小学沦为日寇据点,部分校舍被烧毁,学生也被迫迁至两家祠堂上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们仍没有熄灭心中那团正义之火。在1942—1945年间,孩提时曾就读于广善小学的中共地下党员史克方,受苏南新四军委派担任湖㳇小学校长,他到任后以教师职业作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他带领下,学校的师生们不畏强暴,纷纷行动起来,唱进步歌曲,写抗日标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带去了一束光亮。

  “养正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湖㳇学子,也往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其中有位叫李寿恒的,是湖㳇人每每提及都为之骄傲的名字。李寿恒1898年出生,1906年第一批进入养正学堂读书,两年后转至上海龙门师范附小(今上海中学)、江苏省常州中学求学,1918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学农化系,1920年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化学工程,获博士学位。1924年学成归来的李寿恒,回到已更名为广善小学的母校时,在宜兴引起了很大轰动,时任宜兴县县长王孝偁盛赞广善小学教书育人的成果,为学校题写了“泽被后学”匾额。李寿恒回国后,矢志把化学工程学理论植入我国的化工教育,1927年应聘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次年4月改为国立浙江大学),不久便创立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工程系,第二年即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化学工程学学士。在李寿恒勇于探索、严谨治学、艰苦创业精神的感召下,新兴的化学工程学科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他也成了化学工程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化学工程领域一代宗师。

  “正言、正行、正身、正学”,唯其正,方能行得远。回望湖㳇的教育事业,1902年发端于李萌堂开办的塾学,从养正学堂正式起步,并逐步改名为广善小学、湖㳇小学、湖㳇中心小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多年间再创办民办中学,又从农业中学、人民中学到湖㳇中学,及至2014年9月因改革发展需要对湖㳇小学和湖㳇中学进行合并,应运而生为9年一贯制的宜兴市湖㳇实验学校,至今已有120年历史。2023年10月29日,湖㳇实验学校再次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这一天是它120周年校庆日,来自北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地数十名杰出校友与当地党政领导、各界代表和广大师生走到了一起,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上午9时30分,庆典活动在《百廿征程 风华正茂》的宣传片中拉开帷幕,以歌舞、献词、朗诵、情景讲述、典型事迹宣讲等形式,追忆湖㳇实验学校走过的不凡历程,讴歌百廿名校取得的骄人业绩,表达新时代广大师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饱满热情。

  我是1972年入学湖㳇小学,1982年由湖㳇中学高中毕业,作为校友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当我看到舞台上以不同的形式演绎“养正文化”时,感慨感怀之心油然而生。我想,以“正心乐学、精行俭德”为校训,树立“堂正做人、端正做事”之校风、“身正为范、行正为先”之教风、“就正有道、求正有方”之学风的湖㳇实验学校,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也必向时代的高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