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山古镇的西神广场上,吴晓正绘声绘色地为游客们讲解无锡的历史文化。她曾是一名有6年职业经历的出境游导游,如今已转行为国内游导游,并从长线游业务转型到了本地游讲解员。而吴晓的业务转变,正折射出旅游市场的转变。昨天举行的无锡市导游发展大会提出“打造本地人的本地游”,为导游转型提供职业新赛道。
导游需更换赛道求发展
记者了解到,无锡目前导游人数7500人,其中2500人为专职导游,5000人为兼职导游。“三年疫情,无锡流失了超过1000名的导游,太痛心了。”无锡市导游协会会长徐立新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无锡旅游相关学校的导游专业,200人报名就录取一个人,能当导游并且考上导游证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无锡第一本《无锡导游词》就是由徐立新编写的,他觉得一场疫情,改变了旅游出行的业态,也深刻影响了导游的“饭碗”。“以前无论国内游还是出境游,国内游想要酒店优惠,出境游语言不通,所以都需要导游,现在随着主流客群成了90后、00后,他们可以熟练地安排出境游玩的一切,导游已不是刚需。”徐立新表示,打造本地人的本地游,是导游行业的新赛道。
徐立新认为“本地游”这并不适合旅行社承接,因为利润过低,但非常适合作为导游的个人业务,导游们又能独立完成带团业务,了解客户需求,有的导游甚至自带流量,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无锡导游屈勇飞,在直播圈小有名气,时常在无锡各个景点直播讲解景区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语速欢快幽默,很受欢迎。吴晓告诉记者,“在我看来,无论是做出境游、国内游或是本地游,导游的业务是相通的,其实国内游的市场也很大,本地市场也可以做好。”
本地游市场将有无数可能性
“想要吸引外地游客来无锡,先得从本地人的本地游开始。”徐立新表示,本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好吃的地方,本地人会不遗余力地选择,城市自豪感促使大家一起使劲,所以在抖音、小红书上,有很多流量网红做各种无锡游玩攻略。梅园的莫奈花园、鼋头渚的红嘴鸥、惠山古镇的菊花展……几乎都是先从网络上出圈才爆火的。
70后的兼职导游沈眉表示,自己在2019年前做导游带团的,后来离开旅游行业后,去做了咨询公司的工作。如果单从收入而言,咨询公司更高效也稳定,但始终觉得这个职业与自己格格不入。所以做咨询的同时,自己在小红书上开了一个账号,设计一些无锡小众的旅游路线活动,包括研学项目、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及变装旅拍项目等,“没想到,每周都有人报名,我就利用周末带团。大多报名的是无锡本地人,所以本地市场是非常大的,只要愿意策划设计好路线就有人。”
徐立新强调,本地游有无数的可能性,需要更多地挖掘,比如颠覆性的创意、沉浸式的体验,而导游需要为此增添附加值,策划设计旅游路线和活动,不断设计新的产品和新的活动,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跨界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现在的游客对当地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文化”买单,但同时对讲解导游的专业业务要求会更高。“惠山古镇的导游就特别吃香,大部分到古镇的游客,都需要导游讲解,他们想要了解拥有108个祠堂的地方有多少故事。”惠山古镇景区工作人说。对此,徐立新也表示,像无锡乐游无锡接待专员,就是需要对无锡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她们这一批专员是通过考核、比赛选出来的,导游费也比普通导游要高,“如果普通导游500元一天,那么她们就是2000元一天。”
如今的旅游市场,呈现了低成本开发、低成本运营、低成本创业和高频次消费这“三低一高”的趋势。通过跨界和联合,降低开发成本,形成优势互补。如旅游+影视的项目开发,徐立新表示,更好地将影视资源带入旅游活动,比如到某景区做沉浸式的体验活动,需要换服装和制作场景,那么无锡本地的影视公司就有大作用,导游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上海老阿姨到横店拍摄《甄嬛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星梦。”江苏锡西影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杨斌表示,来无锡的剧组基本都是自己公司来制景的,多年积累,更拥有上万套不同时期的服装,完全可以满足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需求。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