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自成一家的“中国食史”

读朱伟《考吃》

  | 甘武进 文 |

  《考吃》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做考证和诠释,寻觅中国饮食中的文化传统。作者在了解大量文献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既构成丰厚的知识背景,又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从体例上而言,本书从中国民间供奉的“厨神”谈起,接着谈水、火、油等基本饮食要素,再谈到饼、馒头、面条等风味主食,然后谈各地美食,最后以“满汉全席”收尾,构成自成一家的“中国食史”。

  “中国各行各业都有神的崇拜,厨业自然也有‘厨神’。”书中说,公认的“厨神”,一个是伊尹,一个是彭祖,一个是易牙。伊尹助商汤建立王朝后,商汤尊他为阿衡,也就是后来宰相的意思。商汤召见伊尹,伊尹就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他告诉商汤,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并成为天子;而要成为天子,就必须施行仁政。伊尹与商汤的对话,就是烹饪史上最早的文献——《吕氏春秋·本味篇》。彭祖,据说以雉和以五味,创造雉羹,献给尧帝,为尧帝所赞美,封他为彭城诸侯。

  “饼在古时,是谷物、粉面制成的食品的统称。”最早的饼有饼、胡饼、蒸饼、汤饼四种。这四种饼,先有蒸饼,然后有饼、胡饼。胡饼据说是金日 归汉时带来的。汤饼出现得最晚。汉魏六朝时,饼是主要的面点。至唐代,饼的制作更为精巧。北宋陶穀撰《清异录》记有“莲花饼”与“五福饼”。 莲花饼有十五隔,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五福饼是五种不同样式的饼集于一盘,馅料各不相同,皆精美无比。宋以后,饼专指以面或粉制成圆形的面食。

  米线在早时的烹饪书《食次》中,记为“粲”。“粲”,其实本意是精米。用精米磨成精粉,又用精粉做成精制的食品,所以早时米线被称为“粲”。又因为它煮熟后,如线麻纠集缠绕在一起,称“乱积”。至宋代,米线称作“米缆”。当时的米线已可干制,洁白光亮,细如丝线,可馈赠他人。过桥米线起源于云南蒙自地区。在作者看来:过桥米线滋味独特,独领风骚,应评为传统风味小吃之首。

  竹笋,是素菜中之美食、雅食,古今文人雅士都爱笋,所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先人食笋的历史,文字记载起码可以追溯到西周。《诗经·大雅·韩奕》记载韩侯出行,显父用清酒百壶为他饯行:“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席上的佳肴,是烹鳖和鱼脍,蔬食,就是蒲菜和竹笋。早时食笋,或清煮。历代文人中做笋菜技艺最高者,要数苏轼之表兄文同。苏轼诗称:“汉川修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饮食是非常具体的生活方式,也是窥察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好窗口。中国人好吃,中国文化的林林总总,在这个文化的窗口里,显得特别清晰。中国文明史,很大部分体现在这看起来“浅薄”的具体饮食之中。让我们翻开此书,随着作者的文字,了解已被大家遗忘的文化。

  《考吃》,朱伟 著,中华书局2023年10月出版,定价: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