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无锡首例! “人工心脏”成功植入

  经过98天的精心治疗,无锡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朱先生,昨天下午顺利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这是我市医疗界在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病情加重,“人工心脏”成唯一选择

  49岁的朱先生4年前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心力衰竭,医生曾建议进行心脏移植术,朱先生考虑到自己还年轻,且心脏供体难以获得,决定采用抗心衰药物保守治疗。去年11月20日凌晨,朱先生病情加重,紧急送至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引起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对于朱先生来说,他的心脏功能已无法靠药物或常规治疗来改善,极度的低血压使他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猝死风险。”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东辉说。

  此后虽实施体外膜肺氧合(即ECMO)进行循环辅助治疗等,但是复杂严峻的病情依然未能改善。医院组织多次MDT联合会诊认为,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是心脏移植的绝对指征,但心脏供体短缺,朱先生目前没有心脏移植的机会,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系统,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治疗,成为唯一可以挽救生命的途径。

  多科协作,患者重获“心”生

  去年11月28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科、胸心外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紧密配合,手术如期开展。建立“人工心脏”囊袋、建立体外循环、三尖瓣成形、左心室植入泵头、吻合“人工心脏”的血管与患者自体升主动脉……历时4个小时,成功将“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随着“人工心脏”启动运行,体外循环机顺利停机撤除,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平稳,手术顺利。

  手术只是移植成功的第一步。随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通过精准的个体化监测、评估、治疗和护理方案,与心脏外科、超声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加强心包积液引流改善心脏功能、伤口管理、早期重症康复治疗等,朱先生由床上的简单肢体活动慢慢过渡到能够下床走动,小便也终于恢复……

  经过将近100天的精心照护,朱先生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心功能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得到较好的恢复,从重症医学科转出进行下一步康复治疗。

  (史春阳、葛惠/文 郑丁杰/摄)

  ·链 接·

  “人工心脏”是模拟心脏运行功能,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部分构成。与心脏移植不同,“人工心脏”移植不需要摘除患者原有的心脏,相当于给心脏“加装马达”,以一个“长程的ECMO”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让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