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

围绕“霰”,无锡这所高中开了堂融合课

气象台台长也成了学生的老师

  今年2月,龙年的第一声惊雷之后,无锡迎来了一波罕见的复杂天气,这引起了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师生的注意。3月5日,在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无锡市李树民地理名师工作室、市北高中学科研究中心的共同推动下,一堂紧跟生活的融合课在市北高中开课了。以“‘破冰行动’——探秘霰的成因和影响”为题,由学校物理老师潘健平和化学老师陈妍言共同执教。课上还有“神秘嘉宾”——无锡市气象台台长周彬助阵,他从专业角度为学生带来气象学知识,让课堂更有深度。

  融得充分

  知识点和生活紧密相连

  “因为听到了‘噼里啪啦’的声音,所以我们觉得下的是冰雹,但是看大小并不符合。”“它落在伞上会反弹,观察发现是一个个小冰珠。”……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雪天”,市北高中不少学生都心存疑惑。迅速抓取到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的市北高中学科研究中心,立即检索资料、咨询专家,一堂融合探秘课正式提上日程。

  罕见天气出现、发现问题、备课,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市北高中教务处主任李树民与潘健平、陈妍言共同磨课,确定课堂主题,设计教学环节。陈妍言介绍,除了冰粒、冻雨等容易理解的词汇,此次特殊的天气现象把一个罕见的字——“霰”带进了大众视野。

  从课堂的细节中发现,每个知识点都对应着生活和天气现象。以霰的形成为例,陈妍言介绍霰形成的关键即大气中的气溶胶微粒,并以实验论证。在每组学生的桌上都摆有醋酸钠固体和一杯“水”,“我们只取了些许粉末放进杯子里搅拌,很快就发现杯中有晶体产生了。”高一(10)班学生何云飞感叹,实验带来的感触更为真切,能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之处。

  “霰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抛出这个问题后,陈妍言把讲台交给了潘健平。他通过近期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来说明霰对安全出行的威胁,并站在物理学科的角度上分析了交通事故多发的本质。“如何除冰雪,还有更多方法等待你们去研究和发现。”讲课最后,两名老师从学科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在道路结冰的情况下做好防护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

  专业支持

  气象台台长来了

  “这是一堂形式很新颖的课。”在听完整节融合课后,周彬感叹。40分钟里,不少学生接连抛出包括降雪、霰等与天气相关的问题,周彬也及时给出详细解答并为学生拓展了知识面。

  提起霰带来的影响时,何云飞提出了一个角度新颖的问题:轨道冰冻是否会影响地铁地上段的运营?“其实对地铁地上段影响较大的是大风天气。”周彬不仅从物理角度解答了地铁如何“破冰”,还引入了许多事例便于学生理解。

  在周彬看来,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体会中记住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提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对课堂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跳出了书本,在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周彬表示,当学生发现知识成了每天都能用到的工具,热情自然高涨。

  知识结合生活,学习才有乐趣,目标才会明确。“以前觉得天气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和物理、化学学科关系都很密切了。”高一(10)班学生范子昊觉得自己离气象学领域更近了。学生唐雨涵也兴奋道,这节课上学的内容自己一定不会忘。以后遇上雪天,自己会用心观察“雪”,思考其形成的原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首次尝试

  打开教育教学新思路

  这是潘健平和陈妍言自去年9月入职后的第一次创新尝试。

  好的课堂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革新,一堂融合课让两位新教师收获颇丰。“最开始接到这项任务其实很慌张,因为气象学是我们完全陌生的领域。”陈妍言说,霰和化学知识的重合之处在哪里?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才有生成的条件。为此,她联系了气象学专业的朋友,与同组老师一起熟悉课本,最终找到了“凝结核”这一切入点。

  思路打开了,备课就顺利了。“我们发现,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点都能够融入霰的讲解中,只是需要巧妙的课堂设计。”潘健平和陈妍言一致认为,“身份”转变才能完成思路的转变,要让自己成为一名高中生,去思考他们想听什么、能听懂什么、应该理解什么。一堂高质量融合课就在一次次对细节的打磨中诞生。

  陈妍言一直是一个坚定的学科融合者,经此一课,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结合起来看,这也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陈妍言和潘健平都表示,作为新教师,他们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把握当下高中教育教学的改革趋势,让课堂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

  李树民告诉记者,此次融合课的创新之处在于引进了社会专业力量,周彬台长的加入提升了课堂的质量,也带领学生学会把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是李树民带领学科研究团队一直坚持做的事。接下来,学校还将挖掘更多社会资源作为课堂的补充,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