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一天理发,也叫“剃龙头”,意味着剪去旧年的霉运,迎来新年的吉庆。近日,记者走访了无锡几家老式理发店,来探寻这些特殊的理发记忆。
老新村拐角处红蓝白三色旋转的灯柱,小小的坐式洗头盆,忽高忽低的水温,沾不着地的小凳子,还有“窣窣”几下就出现在镜子里的“童花头”,这些构成了记者对老式理发店的童年印象。老街上、新村边的老式理发店,店面不大,承载着欢声笑语,实惠的价格几乎可以说是“无锡最低”,它们在城市的角落,也是城市记忆的具象。
剃头修面烫头,
便宜价格“顶流”功夫
理发店,在无锡话里,更多是叫“剃头店”,理发师也不叫Tony,叫“剃头师傅”。会剃头是理发师傅上岗的第一要义,荣巷老理发店的师傅,大概对此最有发言权。走进历史悠久的荣巷老街,不多时就能看到四家理发店比邻而开,其中最惹眼的,就是墙上硕大的“荣巷老理发店”六字。
店内两张椅子、一个洗头盆,只提供最基础的剃头和修面服务。记者在工作日下午2点进店,店里仅有的两张椅子都坐着客人,两位师傅分工有序,你修着面我剃着头,安静的仅有剃须刀的刮脸声和发推推动的“嗡嗡”声。
老师傅有着经年的手艺,推一个老式平头或许不能证明技艺的高下,但修面实在是门技术活。客人躺上转椅闭目休憩,师傅用热毛巾敷脸,剃须刀转出“L”型,从额头到眉心顺着向下刮拂,把多余杂乱的汗毛一一清除,脸边处理更是精细,倏忽间就清理出一张白面小生面孔。
“你看看,这刮得多干净。”一位伯伯展示着他剃完须的脸,家住奥体中心的他特意倒公交来剃头修面,“别的地方做不出来的,还是这边有老手艺。”而这样剃头加修面的老手艺,拢共只需10元。
“我好多客人都是专门过来的,搬走了也要来。”在稻香新村小区门口开店30年的晓珠理发店里,藏着一把老式的可以放倒的躺椅,老板娘朱阿姨也会修面。“没有五年的基本功,是刮不好脸的。像有的客人满脸络腮胡子,连到鬓角,这种情况就要用热毛巾敷至少三次,胡子才能软下来,再糊上一层肥皂,才能润滑地把胡子刮干净。”同样是理发加修面,只要10元。
不过她还有一门让阿姨妈妈们痴迷的好手艺——烫头。年轻人大多都见过这种发型:刘海被高高地吹起,扬起一个反翘的弧度,后脑勺层层叠叠的小卷波浪。说不上叫什么头型,但一定显得蓬松又茂密,有种别样的生命力。一些有巧思的阿姨还会染上红色,更显精神。这样耗时费力精心烫卷做出的发型,最低收费50元,如果头发过长,也不过收费80元,这已经是朱阿姨的“最高价”。
“我们这种老式的烫头发一定要用这样专门的烫头机器的,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朱阿姨对自己的烫头手艺很自豪,“我烫出来的头发,一个星期卷都不会散的,外面的新店,哪能做得到?”
开的是店面,
经营的是“人情”
老式理发店的顾客群,往往是周边的住户。在这个环境里,顾客和师傅,是街坊邻居也是亲朋好友,生活彼此交融。
南泉老街上就有一家老式理发店,“南泉理发店”的店招醒目,却让工作日赶去的记者吃了个闭门羹。店铺在点评网站和导航软件上都无法找到,开店时间更是让人无从探究。在记者第二次探店未果后,隔壁住户探出了头。“礼拜一到礼拜五都不用来了,他(老板)回家带外孙呢,只有周末回来开店。”好心邻居熟知老板的动向,并对店家的底细如数家常,“这家店开了至少二三十年了,他爸爸以前就是做剃头师傅的,他是接了他爸的手艺,你们要来,还是得周末赶早!”
“今天要吃什么好菜?”荣巷老理发店的剃头师傅对记者缄默不语,但对来理发的叔伯们却很熟稔。“呒不啥好小菜,买点鸡蛋吃吃。”熟客麻溜地把两板鸡蛋往板凳前一放,挺身走向洗头盆。门外“叮铃铃”车声响起,一位老伯把二八大杠停在窗下,习以为常地坐到长脚板凳上,感慨一句,“今天这么多人啊,要等了哇。”
同一条街上的小高理发店,老板娘沉浸地给阿婆修剪头发,记者凑近想跟阿婆聊聊,老板娘说:“她年纪大了,听不清你说的话”。“多大?八十多了吧?”“没有的没有的?才七十多!”老板娘眼睛圆睁,维护着被记者言语冒犯到年龄的老人。
曾有人打趣朱阿姨,已经从“小朱”成了“老朱”。晓珠理发店从没有更换过店址,在这一爿10平方米都不到的小屋里,她看着坐在理发椅上的孩子,从幼儿园一步步走到大学,后又出国读书,在回国探亲之余,还会来此理发。他说着他的国外趣事,朱阿姨聊着稻香新村的近日新闻。如果来的时候店门紧闭,也许恰好赶上朱阿姨外出理发了,因为新村里的老年人,更需要上门服务。
甚至街边走过路过的一家小店,也会在窗上标注“关爱老人”,为老人剪发特价。这样的店铺或许看起来破旧,但人与人的故事里充满着温情。
30年或更久,
他们最擅长坚持
择一事,终一生。师傅们在选择投身理发行业的时候,未必会有干一辈子这样深刻的觉悟,但在经年累月中,他们践行着“专一心,干一行”的匠人精神。
荣巷老理发店的历史追溯起来至少已有七八十年,如今的店铺已经是搬迁后的“新店”,真正的老店已随时代湮没。如今守店的两位师傅,都是老店学徒出身,都有着40年左右的从业经历。
2021年正月朱阿姨惨遭车祸右手骨折,为了养伤,她只好放下了生意。今年是晓珠理发店开店第30年,她想要重整旗鼓,把理发店的生意重新捡起,不指望“发家致富”,至少得让附近的朋友,有个能理发能唠嗑的去处。
南泉理发店沿袭两代人、小高理发店成为荣巷老街仅剩的四家理发店之一……
时间是铁证,坚守是真心。经历数十年的岁月更替,这些烟火深处的老式理发店始终未变,它们守住了城市的记忆。
无锡,一座兼容并包的城市。它接纳着霓虹灯下新式发型设计店带来的时髦靓丽,同时,也包容这些不起眼的、甚至没有店招的老式理发店带来的人间烟火气。
(晚报记者 朱雪翎/文 黄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