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内,在一家美容院充值43万余元,想退款时却与商家因退款金额问题产生争议。这是市民秦阿姨(化姓)遇到的烦心事。近日,无锡市消保委受理该消费纠纷。
【回放】
两年在美容院充值43万余元
想退款时,与商家产生争议
秦阿姨今年67岁,家住城区某小区。两年前,家人将一张尚有余额的美容卡送给了秦阿姨。这家美容院就在小区门口,秦阿姨觉得很方便,便持卡前去购买身体SPA等服务。
据秦阿姨反映,到该店做了几次按摩后,店员以她身体存在一些状况为由,建议她到与该店有合作的机构免费检测。检测报告显示,她身体上有斑块等问题。为此,店员推销了店内的排毒等项目。秦阿姨充值后,推销并未停止。其间,对于店内没有的服务项目,店员还会向她推荐与该店有合作的外地美容机构,并带她去外地做美容、身体调理等。
“不去的时候,店员经常打电话请我去。去了之后,不管上个项目做没做完,又会继续推销。”秦阿姨说,遇到自己钱不够的时候,店员还会贴心地借钱给她充值。就这样,她不断充值消费,直到今年4月,她查看充值流水账单才发现,短短两年内,她已在该店充值了43万余元。秦阿姨觉得,做了这么多项目,并没有看到效果,便找美容院要求退款。
此时,双方就退款问题产生争议:美容院认为,秦阿姨卡内余额为9万余元,因此,退还卡内余额后,不愿再退款。但秦阿姨认为,除卡内余额外,实际未消费金额应该还有12万元左右。经多次沟通无果后,秦阿姨向无锡市消保委求助。
【调解】
具体消费了多少成争议焦点
经核算、调解,双方和解
无锡市消保委受理该消费纠纷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双方就秦阿姨充值43万余元这一事实没有争议。但充值的项目究竟消费了多少?双方都不能提供具体消费明细。
同时,美容院提出,秦阿姨所计算的未消费金额,涵盖部分已使用的服务项目、赠品以及在外地医美机构充值的费用。其中,外地医美机构的费用该店只是代收,不应当由该店退还。
但当调解人员问及代收费用是否转给了第三方医美机构时,美容院无法提供转账凭证。
调解人员表示,经营者虽称是帮其他商家代收取费用,但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凭证,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此期间,调解人员经核查了解到,该美容院虽然在店内有明码标价,但消费者充值后,每次用卡消费没有具体的消费项目明细,双方提到的外地医美机构也已关门。
调解人员组织双方对充值账目、消费项目进行仔细核对、梳理,并经进一步调解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除退还卡内9万余元余额外,美容院再退还秦阿姨6万余元。
【消费提示】
老年人消费请保持理性
看清商家,避免大额投入
无锡市消保委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老年人消费纠纷已从食品、日用品、保健食品,逐步延伸到旅游出行、金融理财、美容养生等多领域。这类纠纷往往存在涉诉金额大、相关凭证缺失、经营主体不明确等特点,由此导致调处难度大。
为此,无锡市消保委提醒,老年人在日常消费时,一定要选择证照齐全、经营场所固定的正规商家,不要轻信商家口头宣传而冲动下单。确有消费之需的,也要按需、理性选购商品或服务,必要时应提前与亲属沟通后再下单,切勿一次性投入较大资金。购物过程中应向商家索取并妥善保存购物凭证,尽量要求商家将商品信息、售后承诺等重要内容写在凭证上,并注意查看凭证上的盖章或落款的经营主体,是否与其营业执照上的经营主体信息相一致,以防日后因经营主体信息不明确造成维权难。此外,对于电话推销、拦路推销以及打着“健康讲座”“免费赠送”“专家义诊”“低价旅游”等幌子推销商品或服务的商家,要高度警惕,以免落入消费陷阱。当发生消费纠纷时,请及时告知亲属,也可拨打12345热线向行业主管部门或消保委组织求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晚报记者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