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长篇小说虚构的“双重美感”

写在《大西迁》面世之际

  | 黄鉴中 文 |

  我读高仲泰的文学作品很多年了,成了习惯,似乎总是在等待他的新作不断面世,好像一位忠实观众等待一位他喜欢的实力派演员的新电影。也许是他的作品总是与我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或事件本身或作者本人。然而,我从未想过要评价他的作品,就像尝遍世界美食的人不一定长于评品美食。不久前,高仲泰新作《大西迁》在无锡新华书店举办首发式,在发布会现场高老师对我说,你要评论几句的。仓促之下我说了几句,确切地说是谈了印象。事后回想起来大概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

  高仲泰作品文学语言给读者“信赖感”。众所周知,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吸引人来感染人,从而改变人。高先生作品除了故事吸引人之外,他的叙事明显地给读者以信赖感,就像正在修族谱的人听取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者讲述家族的久远往事,无须也不愿置疑。这种读者对于写作者的信赖毫无疑问给作品增添了影响力和语言张力。

  高仲泰的许多历史长篇小说的虚构具有“双重美感”。记得去年高先生在谈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时,对于虚构与史实、纪实性与文学性、历史与当代的表述非常精彩,足见其有过极其深入的思考。做个比喻,国人对于修复一件古瓷器的至高追求是天衣无缝、完好如初。而在日本的历史博物馆里,我们会看到修复后的古瓷器上显眼的一排排锔子,它如同我们小时候看到修复的碗那样,长长地排列着像一条蜈蚣。对于古瓷的曾经毫不掩饰,这是坦然淡然,是从容自信,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高先生作品中的虚构部分则两者兼而有之,有时天衣无缝,有时则有意无意间留下了“锔子”。

  高仲泰对于宏大叙事文学作品“驾轻就熟”。他对于作品整个事件在浩大时空与绵长历史的位置感与时间感、切合度与独特性、合理性与偶然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清晰的构建和明确的价值指向。所以他的铺陈从容舒展,结构布排开合自然,人物线索明暗有趣,总能别开生面。不难想象他的艺术加工是基于海量考证积累、探究思考和数十年创作实践的。面对一部作品创作,他如同一位顶尖管理大师面对一个庞大复杂的企业转型那样,有着全视角俯视与驾轻就熟的腾挪。

  高仲泰的题材选取与切入视角常给人“会心一笑”之独到。看到《大西迁》书名,我竟一时错乱联想到大迁徙,这错乱因为读音的相像颠倒还是臆想场景的同型异质?也许兼而有之。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五胡入华”时、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开封沦陷宋高宗赵构南逃定都临安中的大批百姓被迫南迁,到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广东人下南洋……其共同特征无不都是为了生存。而讲述荣德生和李国伟翁婿的工厂大西迁虽不是大规模的迁徙,却是难得的有积极意识的变迁。不仅对中国的工业布局有其特定历史意义,还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怀。高仲泰的《阖闾王朝》《红色资本家》《深潜》等作品屡获大奖,彰显了他同频的时代感和敏锐嗅觉,是无锡作家的时代责任担当。

  诚然,无锡文学界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涌现有其优渥的文化土壤。不仅是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奇趣生动的人物故事,更有无锡的许多官员自身就是文化人,甚至是写作者。他们不管是在位时还是离休后都一直默默地对文学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关注着、支持着,他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把耀眼的聚光灯谦让给优秀作家和作品。

  由此也更值得我们期待持续不断的优秀文学作品。

  《大西迁》,高仲泰 著,东方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定价:6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