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小学五5班
锡报小记者 纪心怡
老师曾说过“劳动是一种艺术,它以勤劳为画笔,以汗水和智慧为颜料,绘制出世上最美的画卷”。看!校园里,同学们正在用扫把“绘制”着属于自己的图画。
“快来看,快来看,这像什么?”“哇!你好厉害!”原来,同学们正在清扫校园里的落叶,清扫的过程中有同学把落叶扫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飞龙,有的像蘑菇……引来阵阵欢呼,我也不甘示弱,东扫扫,西凑凑,可落叶在我的扫把下却怎么也生动不起来。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兔子图。正在我们“扫”得意犹未尽之时,老师走了过来说道:“大家尽快完成劳动任务,提前打扫干净的班级会获得奖励!”
“快点扫,快点扫,争取拿到奖励!”“大家加油干!”同学们斗志昂扬,经过一番辛勤劳动,一个整洁美丽的校园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看着劳动成果比拿到奖励还要开心。
(指导老师:朱尹)
打扫房间
东林小学五1班
锡报小记者 张简妤
放假的第一天,妈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打扫自己的房间。
我先去打了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来到窗前,再把抹布展开,放到窗玻璃上,我一只手扶着窗框,另一只手擦拭着玻璃上的灰尘。经过我的努力,房间的窗户总算是被我擦完了,我把抹布放到水桶里搓洗,才刚搓了两下,水桶里的水就变黑了,像倒进了墨水似的。我想:这玻璃可真脏啊,得再擦一遍!我换了一桶水,又把窗户的边缘仔细地擦了一遍,窗户终于焕然一新了!我又把书桌和房门都擦得一干二净。
全都擦完后,我开始扫地,我先用扫帚把房间的地面扫了一遍,然后把扫帚伸到桌子和衣柜下面,把灰尘扫出来,最后,我拿出一张湿巾纸,把房间角落扫不到的灰尘擦掉,地面就被清理干净了。
打扫完房间,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我坐到一旁的椅子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很有成就感。
(指导老师:须靓玄)
泥塑
东林小学六4班
锡报小记者 任亮安
最近,我在购物中心发现了好玩的东西——泥塑。一位师傅做了一个小玩意,我决定自己也做一个。可做什么呢?看着展柜上的样品,我有了主意。
我先取了适量的泥放在转盘上,将它捏成了一个歪的圆柱,然后将表面打磨平整,我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打磨完。毕竟是第一次做,需要我自己慢慢摸索技巧。比如将它的内部掏空后,我将四根手指伸了进去,再借助转盘的力量将内部打磨光滑,我的手指一直触摸着一个位置,终于它在转了不知道多少圈后变得平整又光滑。
它从一块泥变成了一个“竹筒”,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做一个花瓶,所以现在还需要将它的“脖子”再加工一下。我以打磨内部的方式将它的“脖子”磨细,这样花瓶就算捏完了。
过了两周,我的花瓶经过师傅烘烤,变成了陶器,我做出的花瓶令家人惊叹。
(指导老师:杨琪)
我有一个小妙招
东林小学五5班
锡报小记者 黄紫荑
垃圾分类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分类就意味着要有两个垃圾桶,可两个垃圾桶一起挤在厨房里,走路经常会撞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一个小妙招。
那天,我在厨房里转来转去,忽然眼角的余光,瞥见了墙角的塑料袋,顿时灵机一动。那些都是买菜时装菜的中小号塑料袋,想套在垃圾桶上太小。如果我能把垃圾桶变成鸳鸯火锅那样,那不仅可以解决垃圾分类问题,还可以把这些没用的塑料袋利用起来。
说干就干,我把两个塑料袋直接塞进垃圾桶,并找来一张湿巾纸试验。只听“哗啦”一声,一个袋子扑向另一个,这可如何是好?思考了一会儿,我一拍脑袋:塑料袋的两个提手不是正好可以用来固定嘛!我赶紧找来两个挂钩,把它们仔仔细细贴在垃圾筒上,把塑料袋的两个提手挂了上去。再套上塑料袋,一个“干湿分离”的垃圾桶就完成了。看着自己的“杰作”,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以后我要继续多观察,多动脑,多发明一些实用的小东西。
(指导老师:朱尹)
第一次做针线活儿
东林小学四7班
锡报小记者 朱雨婷
每当看见妈妈做针线活儿,我就特别眼热:一是羡慕妈妈那装着“百宝”的缝纫包,二是羡慕妈妈飞针走线时的娴熟。
这次,终于轮到我啦!劳技课上,我们要学钉纽扣,我不得在家先练练?于是,我拜妈妈为师,顺理成章地捣鼓起了针线活儿。亮晶晶的纽扣、五颜六色的线、闪着银光的针,都让我无比着迷。
妈妈先为我示范。她将线头穿过针眼,用手固定住衣服,将纽扣摁在门襟上,然后从下往上穿进纽扣的孔洞,并将线从另一个孔洞穿回去,反复操作几次后,将线拉紧,最后在尾部打好结,纽扣就被牢牢地固定在衣服上了。
我只看了一遍,便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事实证明,看会的只是我的眼睛罢了,第一步穿针引线就把我难倒了。线头像个头发乱蓬蓬的调皮小孩,针眼近在咫尺就是不肯老老实实进去。妈妈教我用手指将线捻紧,捏线的位置再靠前些,专注地对准针眼。经过多次失败后,我终于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几步倒不太费劲,纽扣总算固定在布上了,只是经不起细看,特别是背面,杂乱的针脚和线头都在无声地述说着我缝纫技术的蹩脚。
我宣布:我要继续征用妈妈的缝纫包,尝试更多的针线活儿!
(指导老师:胡依婷)
寻笋记
东林小学四2班
锡报小记者 张诗凡
那天隔壁邻居姐姐神神秘秘地和我说:“我们去寻找春天吧!”“那我们到底去哪里找啊?”邻居姐姐“嘿嘿”一笑:“你听过‘久雨值新晴,门前春笋生’吗?”我立马灵光一闪:“噢,我知道要去哪里找了,春笋对不对?”
我和爸爸妈妈带上工具,跟着邻居姐姐一家坐车去往宜兴。刚下车,我就冲进后山的小竹林,一个个小竹笋争先恐后地从地里冒出小脑袋,真可爱呀!看到这么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忍不住在心里赞叹了一声:可找到你们了!
邻居姐姐也很高兴,叉着腰说:“我们来比赛挖竹笋吧!”谁怕谁呀,说干就干。虽然我力气小,但在爸爸的帮助下,不一会儿也挖了半篮子。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连比赛结果也毫不在意了。
当然最开心的事,还是能享受美食。看着一个个小竹笋下锅,不一会儿竹笋炒木耳、竹笋烧肉相继出锅了,每一道菜都香味扑鼻。咬一口,笋又鲜又嫩,真是人间美味啊!春天啊,不仅让我找到了,还让我吃到了。
(指导老师:袁明玉)
喂小鸭
东林小学三6班
锡报小记者 丁紫萱
两周前,在我甜言蜜语的攻势下,爸爸给我买了两只小鸭回来。从此,喂小鸭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听到小鸭的叫声,我就拿起饭勺挖上一点饭,在饭中加点水给它们喂食。小鸭们见食物来了,撒开小腿向我跑来。它们吃东西时,扁扁的小嘴一张一合,可爱极了。我一直注视着它们,小鸭们估计被我看得不好意思了,用黑得发亮的眼睛瞅瞅我,又跑开了。
小鸭们特别爱玩水,我经常把它们放在水里。有一次我把爸爸买回来的小鱼放进盆里,这两只小家伙你争我抢,钻来钻去逮小鱼。盆里水花四溅,一会儿工夫,小鱼都进了它们的肚子里。
这两只小鸭进驻我家虽然才两周,但在它们身上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儿真是数也数不清。有时我真想也变成一只小鸭,和它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指导老师:惠宇芳)
学做水煮鱼
东林小学二6班
锡报小记者 焦湙航
那天,我跟着妈妈学做水煮鱼。
做完准备工作,妈妈让我在放着豆芽的锅中盛了半锅水放到煤气灶上,然后打开煤气灶,只听“噗”的一声,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豆芽烧熟后把它捞出铺在盆底。然后,再烧开一锅水,把鱼片倒入锅中。只见雪白的鱼片忽上忽下,好像在欢快地跳舞。等到鱼片浮起后把它们都捞出来,铺在豆芽上,并撒上芝麻和辣椒。最后,妈妈烧了一锅热油,浇在了鱼片上。只听“呲啦呲啦”的声音,一股又香又辣的味道迎面扑来,水煮鱼就做成了。
我夹了一片雪白的鱼肉,塞入口中:真鲜美啊!
(指导老师:朱燕)
挑战的乐趣
东林小学二1班
锡报小记者 李烨
“编程是什么啊?”刚学编程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编程可以用来和电脑对话,控制电脑完成炫酷的操作,也可以用来编写有趣的游戏……”可以编写游戏——这是我对编程的最初认识。
我一开始接触的编程是scratch,写程序的时候就像在打游戏,不需要打很多的字,只需要拖动不同种类的模块拼砌成我想要的程序。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外观类里面的图形,可以控制角色的颜色、大小,甚至让角色隐身消失。屏幕上的小猫走着走着就藏起来了,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是编“克隆飞机大战”。等我编好程序开始运行,敌方的飞机却只出现了一次,然后再也无法刷新出新的飞机,不管怎么修改调整,都没有效果。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怎么办呢?我慢慢冷静下来,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重新来过。我先思考自己的逻辑和使用模块有没有失误,再梳理自己编写的程序,思考改进的地方……花费半天的努力之后,运行效果终于和预期的一致了。那到底是错在哪里了呢?我一个一个代码比对寻找,终于发现原来是克隆模块用错了。
编程,让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创作的过程中给我带来很多挑战的乐趣。 (指导老师:江月华)
我的小菜园
东林小学一6班
锡报小记者 程文韬
惊蛰时,我和妈妈一起“开辟”了一小块小菜园,买来培植土和大木头盒子,在家里阳台上做起了DIY小菜园。我们根据蔬菜的习性选取了容易成活的种子和小苗,分区域栽种在大木盒里,我灵机一动,把木头盒子一个个地陈列好,成熟快的韭菜放在前面,成熟慢的小番茄放在后面,你瞧,那一丛丛的细窄叶片是韭菜,那一颗颗的小青果是番茄,它们生机勃勃地长着!在阳光最充足的窗台上,我还设置了无土栽培区:我和妈妈用铁丝串起大蒜,泡在水里,过几天就可以吃蒜苗啦。
DIY小菜园不仅装点了我家的环境,还让我们的餐桌上多了“劳动果实”,一举两得!
(指导老师:李嘉玥)
做笔筒
东林小学一2班
锡报小记者 花修茉
周末,我在家制作笔筒。
我先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仔细地剪出了一个长方形。接着,我又用另一张彩纸剪出了一些小动物的形状,我把这些小动物粘贴在笔筒的四周。
看着手中的笔筒,我感到非常开心。这个笔筒不仅是我劳动的成果,也是我创意的体现。我明白了只要我们肯动手,肯思考,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作品,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指导老师:陆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