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惠泉 文 |
认识同乡周宏伟是两年前的事。今年4月,宏伟的散文集《故乡的莲溪》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了众多文友的关注。
亲友,故土,老屋,乡俗……这些最切近、最熟识、最动人心弦的,成了他抒写的主要对象,贯穿其中的,是他的炽热情怀。
集子分七辑。“全家福”“兄弟情”两辑和“追梦之旅”中的《梅梅》《我的心肝宝贝》等篇什,写亲友,其主调当然是带着敬仰,携着尊敬,怀着感激。作者父亲刚解放就入了党,创办过群胜小学,先后当过中心小学的支部书记和校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母亲则是城里的“大家闺秀”,家里在中山路开了几家皮箱店,要不是外祖母不忍女儿远离,把哈尔滨一所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藏起来的话,决不会被父亲招到乡下来当教师。不过,作者并没有“老板老腔”地叙述他们辛劳而勤奋的一生,在《父母的婚礼》上,不妨来了点诙谐:“父亲用老师们凑份子的钱置办了一套中山装,显得英俊潇洒。只是,两人站在一起时,母亲那双要命的高跟鞋,把父亲本来就矮小的身材衬托得更加低矮……拍结婚合影时,生泉阿叔偷偷地往父亲的脚下塞了两块八五砖。”
“故乡的莲溪”一辑无疑是写故乡,这应该是最让作者念兹在兹、依依不舍的。无论是祖先在此落脚繁衍并触发“我”重拾文学梦的《周家巷》,母亲工作几十年、“我”读小学的《北七房》;还是记录着村民们打情骂俏来度过漫长燠热夏夜的《故乡的那座桥》,承载着“皮猴子”一边戏水一边大呼小叫的《故乡的莲溪》;抑或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盛满三代人喜怒哀乐的《故乡的老屋》,这些珍贵的影像镌刻在作者心间,不时泛起,便由衷感叹:“一切,恍如昨天,全都烟消云散。眼泪,又忍不住流下来。我知道,它们真的不存在了。”
“梦里水乡”,抒写的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企业所在地——淮安市金湖县。作者介绍了金湖的地理特点、历史人文和名胜景点,反映出作者对这方水土的钟爱之情。这一辑的文章似乎有了更多的“内涵”。不只是向读者展示金湖的美丽,例如《“杉”水有情》中有这样的描写:“眼前到处都是水杉,一排排,一片片,非常整齐,像全天下的甲兵全部集中在一起,整装待发”,还将一种精神或者说思想糅了进去,“(它们)只是朝着太阳,朝着天空,向上,向上,再向上。扎根泥土,就肆意生长成林;置于水中,也不屈服认命”。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那年我十七岁”这一辑,它把人间多种爱情陈列着,让读者自己去“玩味”。《那年我十七岁》的初恋,是天上的云彩,很绚丽,却飘忽不定;《牛哥虎妹》中,两人面对重大疾患,没有退却,而是冲破重重阻力,抱团抗争,终于迎来希望。《阳光总在风雨后》写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事,纯正的情愫在世俗中突围,“如春天的花,渐渐开成一片烂漫”。《情系水月浜》里的阿秋与阿月,战胜生活的种种磨难,以乐观和自信,凝结成“中秋明月”,温润着悠悠岁月。
最后一辑“过年”,主要是写乡村习俗。《过年》一篇,一个个细节连接着,犹如在眼前放映。《分家》的场景也逼真,“中午摆桌面,大娘舅朝南坐下……天上老鹰大,地下娘舅大,娘舅出面外甥是服帖的”。有些“生活情状”是通过人物来展现的,比如《二妞》《潘奶奶的梦》。
宏伟的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筑在生活本真的基础上,就像他笔下的水衫,“扎根泥土,就肆意生长成林”,这很重要,也很可贵,因为那是文学之源头。
《故乡的莲溪》是宏伟第一本散文集。正如宏伟所说:“心里有梦,就一定会有诗和远方。”相信有梦的宏伟,在以后耕耘的路上,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惊喜。
《故乡的莲溪》,周宏伟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