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走进宜兴市芳桥街道屺山村村落,一座座小院鳞次栉比,两边小道逶迤绵延、池塘碧水泛起涟漪,好一派田园山居美丽景象。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第二期“人大代表议事厅”活动现场搬到了屺山村村民委员会前的广场,代表和村民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农业农村实情,直击难点问题,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助推人居环境整治换新颜
“现实中,农村老百姓垃圾分类投放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高。”现场,省人大代表郑冰清一针见血地道出问题。市人大代表张亚良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还存在重建轻管、运行不正常、出水不达标等现象。“据我观察,一些农村河道水面漂浮物多、岸坡经常有乱垦乱种的情况。”市人大代表韩伟东则认为农村河道长效管护仍是一个“老大难”。
市城管局局长陈宙表示,接下来要通过建立“红黑榜”、曝光台、“垃圾分类示范户”、积分兑换等多种激励引导机制,让村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彭红宇说:“除了继续推进污水治理专业化运维,已连续两年与供电部门合作,每个月对用电情况异常的设施及时告知、立即整改。无锡‘电力看农污’的做法已得到省市的肯定,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如何持续提升农村河道水环境面貌?市水利局副局长蒋勤芳指出,可以让科技赋能,利用无人机巡飞、视频监控等技术,对全市河湖进行巡查检查,弥补传统人工巡河“过不去”“看不到”的短板,扫除河湖监管的盲区和死角。
据悉,今年市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2024年将新改建3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让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85%以上,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00公里,让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稳定消除黑臭水体。
科学规划绘就和美乡村新蓝图
“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千万工程”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无锡市和美乡村条例》,也明确要求加强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村庄布局。
据悉,自2019年以来,无锡市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399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有效指导了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其中宜兴市进度较快,完成了18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列入规划发展的自然村均开展了村庄设计。但是村庄规划公众参与度低、用地要素保障难度大、村庄特色风貌塑造不足等问题也在议事会上被提出。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孙电表示,将举办“我的家乡我来绘”活动,邀请镇长、村书记谈村庄规划,带头做好基础调研工作,引导各地多听取村民村贤意见,并完善公开公示制度,加强规划解读与宣传,使村庄规划更加利民实用。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核心问题之一。省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吴晓波关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农房翻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等问题。“市政府高位部署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通过编制耕地保护规划,开展五大专项行动,构建了‘1+5’行动体系,着力解决永久基本农田不永久、土地抛荒不愿种、乡村产业难落地等难题。”孙电回应说。
产业兴旺鼓起农民“钱袋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无锡市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特色,推动农业产业扩规模、提速度、增效益?这样的问题也被各方代表反复提及。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立刚回应称,无锡市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优质稻麦、精细蔬菜、特色果品、精品园艺、特种水产、生态畜禽等6大主导产业,同时,推动“农业+”“美丽乡村+”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健康养生、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3个以上10亿元以上优势特色产业。“接下来,还将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建设‘太湖稻’‘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河荡三青’‘水蜜桃’等种质资源创新中心,推进工厂化养鱼。并通过举办现代农业博览会、‘农情四季’等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打造农业精品品牌。”吴立刚说。
细化保障用好乡村振兴“执笔人”
“在解决农村留才难和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方面都有哪些实惠的办法和举措?”市人大代表蒋仲良向相关部门抛出了问题。
面对“考”问,市人社局副局长余仁昌回应:下一步,拟对经认定的“无锡市优秀乡土人才”“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5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支持;“无锡市优秀乡土人才”和“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或创办人,可认定为D2类人才,享受“太湖人才计划”分类认定服务相应保障支持,并可优先推荐申报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重点人才项目。
无锡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晓庆补充道:“今年,我市将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建立招才引智和孵化实训平台,落实金融支持、创业补贴等政策,筑巢引凤,招引‘新农人’‘农创客’。”
(晚报记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