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军 文 |
作为丝绸之路百城传之一的《开封传》,近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刊行。作者刘海永为中青一代成绩卓著的地方文史专家,自大学毕业之后留在老城开封工作,二十余年来一直倾心于乡邦文献的整理与开掘工作。
乡邦文献恰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所在。在乡邦文献的整理层面,刘海永尤长于民国开封文献的体系性收存,而此次《开封传》的动笔写作,对其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毕竟,打通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需要扎实的文献贯通的功夫,更需要一个宽阔的视野,即在大纵深的前提下,如何理解一座城市功能之外的文化根性,理解城与邦国与人的关系。
从夏朝的都城老丘,到今天的四线小城,漫漶的时间荡平了许多东西,无论是地理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今天的开封城北十公里处,悬浮着滔滔黄河,往南则是沃野千里的黄淮平原,正是因为距离黄河是如此之近,使得历史尘烟中的开封与这条大河紧紧绑缚,就城建层面来看,这座城市城摞城的独特景观,与黄河泥沙的层层堆积息息相关。中轴线的千年延续,州桥遗址的上下垂直剖面,在《开封传》中作为专章得以呈现。除了城摞城这一独有的特征之外,这座城市另外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性,在本书中以隐性的方式贯穿在不同的章节中。包括众多古都、古城在内的中国城市群中,就毁灭程度而言,开封城的经历可谓趋于造极,尽管历史上很多城市经历过城破、掳掠、焚毁等惨烈场景,但比起开封六次被黄河水淹来说,尚不在一个等级。举个例证加以说明,明末农民起义军围困开封,并扒开了黄河的口子,整个城市完全沉没于水与泥沙之下,军民、牲畜、植物、地面建筑等一切可见的事物毁伤殆尽,这一次对于开封来说算得上是极为惨痛的灭城之灾。其他五次水淹全城,可等而视之。
一座城市经历过六次元气大伤,民众并没有另选高地重建大城,而是在原址基础再建开封,这种生存的韧性,会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生死场》序言里所道及的“北方人生的坚强”这一命题。这种生命力的强悍、韧度、忍耐度与厚重的历史折叠在一起,既表征出黄河文明的坚韧不拔,又隐含着开封地方民众的生命张力,他们在某一段曾经见识过文明的烂熟和辉煌,也经历过举城尽毁的惨剧,两个端点之间的张力,是一枚扎入城市的钉子,成为城市精神深处的内容。
近几年,为城市立传渐成风气。城市的起伏辗转是一个立体的雕塑,如果从人才、城建规模、文化、文明程度、经济水平中的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恐怕都是单薄的。决定一座城市的辐射力、知名度、历史地位等的因素,在笔者看来,依次是王朝、邦国、地方力量与地理位置。以人写城,尽管也可以完成一份强有力的拼图,但总让人感觉少一些内在的决定性的内容。这也是为何刘海永在后记中自述删节初稿的原因。以王朝为例,尽管五代中有四个王朝定都开封,但其体量和控制力与北宋皆难以相比。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则实现了真正的跃升,所以,作家围绕这一时期也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加以书写城市的经济总量、文明程度、城建水平、人才的吸引力等因素。而元明清之后,开封城下降到区域性行政、文化中心的位置,城市进入下落的曲线之中。
《开封传》在写法上采取了打碎重组并确立分项主题的处理方式。全书计九章,第一章着重从典籍中发掘开封的模样。第二章通过开封地方蚕桑的种植史,通过唐宋时期水陆交通中心的形成,重现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向东延伸至洛阳,再由洛阳向东延伸至开封的历史。第三章则追述了邦国时期大梁城的人文胜景和历史故事。第四章开启王朝时期的建都史,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作为都城的开封集中收纳了这一时期惨烈而凶狠的宫廷阴谋和枭雄的角逐。第五章总述北宋的文明与辉煌,从历史人物到重要的城市布景(相国寺、州桥等),从文化群星到科技成就,皆有所囊括。第六章打开纵的卷轴,追述重要历史人物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集。第七章以治理黄河水患为经纬,将历史人物及其立功建业之事汇聚在一起,叙及一座城市如何得以拱卫。第八章聚焦于近代的开封,从科举制度的终结到现代城市的起步,在历史大势中终得以转向。第九章则属于展望篇,从当下的开封城出发,希冀其担负起文脉传承、文化交流的使命。
《开封传》的副标题为夷门自古帝王州。夷门即魏国都城大梁城的东门,夷门之所以为天下知,是因为其看守侯嬴乃中古时期执信守义的典范,其人其事对后世的影响,无疑在男儿自当带吴钩的价值指向之上。近现代以来,开封地方的书法、文学现场,有夷门三友、夷门四友之说,封号的后面,则是对先贤的追慕。笔者如今工作的地方,距离夷门故址大概有几百步的距离,古与今,城与人,通过文字与想象,可以深切地相拥,《开封传》的努力,当如是!
《开封传》,刘海永 著,外文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定价: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