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

读《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 汪恒 文 |

  古代的夏天并不比现在的夏天凉快。那么,古人是如何降温的呢?“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厅堂上方会安装拉拽式风扇,一大片扇叶差不多有门板那么大,由丫髻拽根绳子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的生活宛如一幅神秘多彩的画卷,吸引我们去探寻和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这本书,就能带着我们领略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王磊从先秦讲到明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研究,将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动呈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古人的穿着打扮、饮食习惯,还是他们的居住环境、出行方式,甚至是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都在书中有着详细描述。

  在古代,古人在没有现代便利设施的情况下,也能巧妙应对各种生活需求。夏天防蚊是大事。“烟熏法是古人最常用的驱蚊办法”。蚊子怕烟熏,还惧怕一些特殊味道。古人就用烟熏驱蚊。古人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艾草、蒿草就成为古人驱蚊的常用材料,还被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火绳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使用。古人还有避蚊法。北宋张耒诗称:“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蚊帐已是当时居家必备之物。

  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里的古人往往都很能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喝完这么多还能写诗,今人喝了这么多估计只能“尿湿”了。其实,古人喝的酒和我们今天的酒不一样。古人最早喝的酒都是酿造酒,也称发酵酒。李白喝的酒,顶多也就五六度,所以古人喝酒都是用大碗的。到了宋代,酿酒工艺进一步提升,酒精度能到十几度。后来,技术壁垒终究阻挡不了“酒蒙子”对烈性酒的渴望。辽金时期,高度的蒸馏酒横空出世。因其酒精度数高,可以点火,所以蒸馏酒又称为“烧酒”或“烧刀子”。

  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历史学者邢义田考证过,五车竹简算下来大概有八百万字。四大名著加起来约三百八十万字。“学富五车”的读书量,大概是四大名著总字数的两倍。这个水平,今天的中学生基本能达到。不过,古代人用文言体写作,其信息量远大于白话文;古人读的是学术著作,两者难度上也不在一个水准。另外,“学富五车”中的五车书是个泛指概念,可能实际不止五车书。

  古人也有自己的浪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讲的是上元节晚上约会的内容。古代的离婚现象并非罕见,它有“出妻”“义绝”“和离”三种形式,其中“和离”指夫妻双方情感破裂后的自愿离婚。古代的和离文书称“放妻书”。1900年出土的敦煌文书中,有批唐代文献,其中就有“放妻书”。有份放妻书写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种境界,让我们对古人的婚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书是一部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作品。它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户。让我们透过这扇窗,窥探古人生活的奥秘,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发现一些古今相通的地方。总之,此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古人生活的记录,更是一次充满趣味与启发的历史文化之旅。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王磊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定价:59.90元